亚洲精品国99久久|久久久久99精品国产片|日韩国产欧美在线视频|中文字幕亚洲日韩第一页

<abbr id="w4mkm"><ul id="w4mkm"></ul></abbr>
  • <option id="w4mkm"><kbd id="w4mkm"></kbd></option>
  • <cite id="w4mkm"><fieldset id="w4mkm"></fieldset></cite>
    當前位置:電子課本網(wǎng) > 古詩大全 > 愛國古詩 > 

    諸將五首

    《諸將五首》

    唐代·杜甫

    漢朝陵墓對南山,胡虜千秋尚入關(guān)。
    昨日玉魚蒙葬地,早時金碗出人間。
    見愁汗馬西戎逼,曾閃朱旗北斗殷。
    多少材官守涇渭,將軍且莫破愁顏。

    韓公本意筑三城,擬絕天驕拔漢旌。
    豈謂盡煩回紇馬,翻然遠救朔方兵。
    胡來不覺潼關(guān)隘,龍起猶聞晉水清。
    獨使至尊憂社稷,諸君何以答升平。

    洛陽宮殿化為烽,休道秦關(guān)百二重。
    滄海未全歸禹貢,薊門何處盡堯封。
    朝廷袞職雖多預(yù),天下軍儲不自供。
    稍喜臨邊王相國,肯銷金甲事春農(nóng)。

    回首扶桑銅柱標,冥冥氛祲未全銷。
    越裳翡翠無消息,南海明珠久寂寥。
    殊錫曾為大司馬,總?cè)纸圆迨讨絮酢?br />炎風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臣翊圣朝。

    錦江春色逐人來,巫峽清秋萬壑哀。
    正憶往時嚴仆射,共迎中使望鄉(xiāng)臺。
    主恩前后三持節(jié),軍令分明數(shù)舉杯。
    西蜀地形天下險,安危須仗出群材。


    創(chuàng)作背景
      《諸將五首》是一組政治抒情詩,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作于夔州。當時安史之亂雖已平定,但邊患卻沒有根除,詩人痛感當時的朝廷武官們平庸無能,故作詩加以諷刺。
    賞析
      其一
      首聯(lián):“漢朝陵墓對南山,胡虜千秋尚入關(guān)!薄傲昴埂保夯实鄣膲灲凶隽,王侯以下叫做墓!澳”,終南山!皾h朝陵墓對南山”:是說漢朝皇帝的陵及其大臣的墓與終南山相對。如高祖長陵在咸陽北原,即今陜西咸陽市東北;武帝茂陵在今陜西興平縣東十五里;霍去病墓在茂陵東北二里。長安在終南山之南,是漢高祖建都之地,有險固可守,又在內(nèi)地,是京都和陵墓所在之處,不容侵犯的意思。然而,在東漢覆亡之際,陵墓卻被發(fā)掘!昂斍锷腥腙P(guān)”;這句緊接上句,好像也是說的漢朝。但“千秋”是指漢朝陵墓被發(fā)掘的千年之后,則早已是唐朝了。胡虜,指吐蕃、回紇等。關(guān),指蕭關(guān),唐時蕭關(guān)在甘肅固原縣北!吧小,又。這句是說:不料在千年之后(實際不是千年,因七律每句限于七字,故以“千秋”指其概數(shù)),吐蕃糾合吐谷渾、黨項等族侵入蕭關(guān),攻入長安(唐時京都也在長安),陵墓同樣被發(fā)掘。
      次聯(lián):“昨日玉魚蒙葬地,早日金碗出人間!
      這一聯(lián)寫陵墓被發(fā)掘的情況。昨日、早時,極寫陵墓被發(fā)掘得快、景象之慘。玉魚、金碗均皇家用以陪葬的寶物。《西京雜記》:漢楚王戊太子死,用玉魚一對殉葬!敖鹜搿保戴叔倫《贈徐山人》詩:“漢陵帝子黃金碗!薄懊稍岬亍,是說殉葬的珍寶蒙藏在葬地。這又是說的漢朝事,其實唐代宗寶應(yīng)二年(763年),吐蕃等攻入長安,燒毀房屋、殘害百姓、發(fā)掘陵墓、無惡不作。只是有些事情,杜甫不好直說,不忍直說,所
    以寫得含蓄曲折。
      三聯(lián):“見愁汗馬西戎逼,曾閃朱旗北斗殷!
      這一聯(lián),寫杜蕃不斷入侵。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吐蕃糾合紅谷等族,號二十萬人入侵長安,代宗逃往陜州(河南陜縣)。次年,唐將仆固懷恩背叛,引回紇、吐蕃十萬人入侵,京城戒嚴。永泰元年(765年),仆固懷恩引回紇、吐蕃等族十萬人入侵,深入到奉天,京城戒嚴。所以說:“愁見汗馬西戎逼”!昂柜R”,是說在作戰(zhàn)中,馬奔跑出汗,指抵敵危急、緊張。“西戎”,指吐蕃等。這句是說,見吐蕃等的入侵而發(fā)愁。敵人聲勢浩大,十分猖獗,他們朱旗閃動,照耀天空,好像北斗星也成為紅色了(北斗星下對長安)。“殷”,紅色。
      末聯(lián):“多少材官司守涇渭,將軍且莫破愁顏!
      “材官”:勇武有謀能征善戰(zhàn)的將領(lǐng)!皼芪肌,指長安西北涇渭二流經(jīng)之地,乃吐蕃入侵之路!岸嗌俨墓偈貨芪肌保河卸嗌僦怯码p全、能征善戰(zhàn)的良將,扼守涇渭要道呢?據(jù)《資治通鑒》載:召郭子儀屯涇陽,命李忠臣屯東渭橋,李光進屯云陽,馬璘、郝庭玉屯便橋,李抱玉屯鳳翔,內(nèi)侍駱奉仙、將軍李日越屯周至,同華節(jié)度使周智光屯同州,鄜坊節(jié)度使杜冕屯揚州。其中郭子儀當然是良將,其他的,恐怕很少能及郭子儀。但代宗信任的是太監(jiān)程元振和魚朝恩,他聽了這兩人的讒言,曾讓郭子儀解除兵權(quán)閑居,只是在國難頻仍之時,寵信的太監(jiān)手足無措,才起用郭子儀,守涇渭之時,郭的兵力也不夠。當時獨孤及上疏說:“擁兵者、第館亙街陌、奴婢厭酒肉。”可見不少武官已趨于腐化,怎么能擁兵獲勝呢?“材官守涇渭”,是說守涇渭的將領(lǐng)也不算少,但良將少,加之寡不敵眾,于是肅宗決定憑借郭子儀的威望,使之與回紇談判,借回紇之助。這是失策的做法。但杜甫未明指皇帝昏庸無能,只以“將軍且莫破愁顏”一句責諸將不能御敵,提醒他們不可忘憂失警!扒夷瞥铑仭钡摹扒摇弊,是暫且的意思,對諸將之腐化雖有諷刺之意,但筆鋒是針對皇帝的。
      其二
      這首承上首仆固懷恩引吐蕃、回紇兵入侵的事和借助回紇的史實。而借用回紇兵是出于肅宗的短見。當時李泌(李泌字長源,歷仕玄、肅、代、德四朝,以圖謀劃策見重,位至宰相,封鄴縣侯,世稱李鄴侯)給肅宗制定的正確戰(zhàn)略是:使名將李光弼、郭子儀從馮翊入河東,分兩路牽制叛軍。朝廷駐軍扶,與郭、李兩軍分次出擊,使叛軍疲于奔命。唐軍以逸待勞,避實擊虛。再命建寧王李倓率兵配合李軍攻占范陽,覆其巢穴、說可破賊。肅宗不用,他急欲收復(fù)兩京,不惜以勞攻逸,和叛軍打硬仗,攻堅城,一切違反李泌的戰(zhàn)略。這就使唐軍陷于兵力不足,不得不求助于回紇,這就是肅宗的錯誤決策造成的。這首詩,表面上在批評諸將無用,不能制止外患,反而借助外力,實際是說肅宗無能。
      首聯(lián):“韓公本意筑三城,擬絕天驕拔漢旌!
      “韓公”,即唐張仁愿,封韓國公!爸恰保禾浦凶谏颀埲辏707年),張仁愿到了朔方軍,治所在靈州(甘肅靈武),筑三受降城(城墻),以防止突厥南侵!疤祢湣保汉俗苑Q為天之驕子,轉(zhuǎn)指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鞍螡h旌”:拔去漢人的旗幟,即侵犯。這一聯(lián)是說,張仁愿筑三受降城的本意,是要斷絕突厥的南侵。
      次聯(lián):豈謂盡煩回紇馬,翻然遠救朔方兵。
      “豈謂”,哪里料到。“盡煩”,太煩勞。“回紇馬”,回紇的騎兵。“翻然”,反而!八贩奖保汗觾x任朔方節(jié)度使,所以稱他統(tǒng)帥的部隊為朔方兵。這一聯(lián)是說,如果按李佖的戰(zhàn)略,完全可以破賊,卻弄得反而要求助于遠處的回紇,真是太煩勞別人了。語含諷刺。也說明這種作法和張仁愿筑三城的本意相反,是引狼入室。
      杜甫一貫主張依靠朝廷的力量平叛,反對借助回紇兵平叛。他在乾元二年(759年)秋寫的《留門》一詩中鮮明地反對借兵回紇(花門即回紇),其詩曰:“高秋馬肥健,挾矢射漢月。自古以為患,詩人厭薄伐……胡為傾國至?出入暗金闕……公主歌黃鵠,君王指白日。連云屯左鋪,百里見積……田家最恐懼,麥倒桑枝折!鷫m逾太行,雜種抵京寶;ㄩT即須留,原野轉(zhuǎn)蕭瑟!
      三聯(lián):“胡來不覺潼關(guān)隘,龍起猶聞晉水清!
      “胡來不覺潼關(guān)隘”:這句是承首聯(lián),說筑三城以防胡也要靠將士起作用,否則即使是潼關(guān)的險要,安史叛軍來時,不覺得它的險要,被攻破了。從而顯出人才的重要。
      “龍水猶聞晉水清”:聽說唐高祖在晉陽起兵時,晉水清了;又聽說至德二年(757年)夏歷七月,嵐州合關(guān)河清三十里,九月廣平王(代宗)收西京!蔼q聞”,是說過去聽說,現(xiàn)在又聽說。但情況有所不同:高祖起兵晉水,以有天下,建立了唐朝,也曾請兵突厥,其后突厥恃功侵犯,卻能制伏他。這既是太宗的能耐,也是他善用人才,如當時大將李靖、李勣等都是能征善戰(zhàn)的勇武之士;廣平王(代宗)收西京,也曾河清三十里,他借兵回紇卻是引狼入室,后患無窮。這說明為國家的能力問題,實在太重要了。人謂“圣人出則黃河清”,原是對皇帝的恭維話,不足為據(jù)。這就自然地歸結(jié)到末聯(lián):“獨使至尊憂社稷,諸君何以答升平”!爸磷稹,指代宗。末句責諸將只知坐享太平,不圖報國。明是批評諸將,暗是指責代宗。透露出作者對國難關(guān)切的心情和對借兵回紇是失策的感嘆,顯示出作者的遠見和深心。
      這首詩指責諸將無用,不能制止外患,反而錯誤地借助外力,實則指責朝廷大政方針的失策。
      其三
      這首是承上首“胡來不覺潼關(guān)隘”,接寫安史亂平后,其余黨并未真正歸順朝廷。
      首聯(lián):“洛陽宮殿化為烽,休道秦關(guān)百二重!薄奥尻枌m殿化為烽”,這是指洛陽兩次被兵火所毀。一次是天寶十四載(755年)毀于安祿山,一次是乾元二年(759年)再毀于史思明!扒仃P(guān)”,指潼關(guān)。“百二重”:“百二”,是說潼關(guān)二萬兵足以當敵百萬!爸亍,險固!奥尻枴倍涫钦f,宮殿都保不住,不要夸口說秦關(guān)兵二萬足以當敵百萬。
      次聯(lián):“滄海未全歸禹貢,薊門何處盡堯封?”
      “滄!,即現(xiàn)在的河北、山東東部!八E門”,即今河北北部!坝碡暋、“堯封”:這里是指國家版圖。這兩句是說,滄海、薊門一帶,仍被歸降的安史余黨李忠臣、田承嗣、薛嵩、李懷仙、李正己等所盤據(jù),他們擁兵割據(jù),自設(shè)將吏,不向朝廷繳納貢賦,實際并未歸順朝廷,所據(jù)地區(qū)未歸入國家版圖。
      三聯(lián):“朝廷袞職雖多預(yù),天下兵儲不自供。”“袞職”,朝中大臣。“預(yù)”:參與。當時朝中大臣多兼地方節(jié)度使重任,將相不分!氨鴥Α,指軍需供給!俺ⅰ倍涫钦f,雖然朝中大臣兼任地方節(jié)度使的重任,但他們不屯田積糧,而加重賦斂和扣留朝廷糧餉。所說“天下兵儲不自供”。這實際是指出朝廷用人不當所致。
      末聯(lián):“稍喜臨邊王相國,肯銷金甲事春農(nóng)!薄巴跸鄧,即王縉,作過相國,遷河南副元帥。“事春農(nóng)”:指讓軍隊屯田以自給!吧韵病倍,說稍微可喜的是王相國還能注意讓邊軍屯田,以減輕一點朝廷的負擔。
      這首表面上是責諸將不知屯田積糧以解決軍食,實際上也是指責朝廷無能。
      其四
      這首承上一首的朝廷用人不當,進而寫宦官專權(quán)。
      首聯(lián):“回首扶桑銅柱標,冥冥氛 未全銷。”
      “回首”:楊倫注:前三首皆北望發(fā)嘆,此首方及南望,故曰“回首”!胺錾!保悍褐改虾R粠。唐時嶺南道有扶桑縣,屬禺州!般~柱”:東漢馬援所立,以為漢之極界;玄宗時,何履光以兵定南詔,曾復(fù)立馬援銅柱。氛:妖氣,指戰(zhàn)亂叛離之氣。時南詔背唐,與吐蕃連結(jié)。廣德元年(763年)夏歷十二月,官市舶使呂太一逐廣南節(jié)度使張休,縱兵大掠(見《舊唐書·代宗記》)“回首”二句是說,回首看到銅柱標志的南方疆界,戰(zhàn)亂之氣未歇。“越裳”:南方國名,地接交趾,《后漢書·賈琮傳》載:交趾土多珍產(chǎn)明璣、翠羽、王毒瑁、異香、美木之屬。南海明珠:《太平御覽·珍寶部》二,引《鄒子》:“珠生于南海!薄霸缴选倍,說南方各地,因戰(zhàn)亂離貳,貢賦皆絕。
      三聯(lián):“殊錫曾為大司馬,總?cè)纸圆迨讨絮酢!笆忮a”:特殊的寵賜,猶異寵!按笏抉R”即太尉。“總?cè)帧,總兵,即元帥。這里指一般將帥及節(jié)度使而有“侍中”之銜的,沒有例外,所以說“皆”。其冠以貂尾為飾,所以說“總?cè)纸圆迨讨絮酢。但最受異寵的是宦官。如宦官李輔國,因擁立肅宗、代宗之功,判元帥行軍司馬,專掌禁軍,又拜兵部尚書;宦官魚朝恩,因吐蕃攻占長安,代宗幸陜,衛(wèi)隊逃散,有奉迎代宗之功,被任命為天下觀軍容、宣慰、處置使,專掌神策軍;宦官程元振,因與李輔國一起擁立代宗有功,而任驃騎大將軍,“盡總禁兵,不逾歲,權(quán)震天下”(《新唐書·官專》)。后來魚朝恩不僅控制了軍政大權(quán),而且兼判國子監(jiān),控制了文教大權(quán)。朝中公卿無人敢諫。事實證明,從玄宗開始,唐朝的皇帝一代代傳下來,認為最可靠的是他們的奴才——宦官。但這種“奴才哲學”卻毫不留情,他讓“主子”們吃自己釀成的苦酒。這就是唐朝中期以后愈演愈烈的“宦官之禍”的由來。
      末聯(lián):“炎風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良翊圣朝!
      “炎風”,指南邊疆土;“朔雪”,指北邊疆土!疤焱醯亍保捍呵飼r稱周天子為天王,以借指當代君主,即《詩經(jīng)》所謂:“普天之下,奠非王土”。這又聯(lián)系到上一首中的“滄海未全歸禹貢,薊門何處盡堯封”即祖國領(lǐng)土不容分裂、不容他人盤據(jù)任何一方。要做到這一點,那就“只在忠良翊圣朝”,只有靠忠良的諸將來輔佐圣朝了。這兩句,是勉勵諸將為國效命,恢復(fù)國家舊有版圖。
      這一首,主要是指責朝廷失控,軍政大權(quán)為宦官所左右,詩人正為此心憂。
      其五
      這一首贊嚴武,責鎮(zhèn)蜀諸將平庸。
      “錦江春色逐人來”,詩人于公元766年(大歷元年)夏歷五月離開成都堂,雖然已入夏令,而“錦江春色”仿佛就在眼前!爸鹑藖怼敝妇o緊跟隨人后不肯離去。“錦江春色”因這三字而收到人格化的藝術(shù)效果。詩人用他對成都風物的美好回憶作為最佳贊辭,以此開端,也使人立即憶起了他寫于成都的《登樓》中的名句:“錦江春色來天地!
      “巫峽清秋萬壑哀,”杜甫客寓成都時,曾入嚴武幕府。嚴死不久,他出蜀東下,流寓夔州。此時距嚴武之死,才過一年。夔州地接巫峽,又值秋季,詩人回憶成都舊游,不禁百感交集,頓覺“萬壑”生“哀”,很自然地就觸動了對去世未久的嚴武的深切悼念。通過描寫錦江巫峽兩地不同時令特征,為后面展示詩人對嚴武的回憶制造了適宜的氣氛。
      “正憶往時嚴仆射,共迎中使望鄉(xiāng)臺。”二句追“憶”在嚴武幕時,曾陪嚴武于望鄉(xiāng)臺“共迎中使”的“往”事。情景依然,誰知嚴已成古人。嚴武死后,追贈尚書左仆射,因而稱為“仆射”。“中使”,宦官,皇帝所派宮中特使!巴l(xiāng)臺”,在成都縣北!爸鞫髑昂笕止(jié),軍令分明數(shù)舉懷!苯忧皟删鋵懥藝牢滏(zhèn)蜀業(yè)績。上句寫唐“主恩”寵之隆,嚴武剖符“持節(jié)”一任東川節(jié)度使,兩任劍南節(jié)度使!叭止(jié)”是對嚴這一經(jīng)歷的最好概括。下句寫嚴武的儒將風度。嚴武治軍甚嚴,賞罰分明,但又好整以暇,多次與杜甫“舉杯”飲酒,開懷賦詩,不愧兼擅文經(jīng)武略。
      “西蜀地形天下險,安危須仗出群材!蔽魇癖庇袆﹂T,東有夔巫,“地形”號“天下”“險”阻。嚴武坐鎮(zhèn)其間,堪稱李唐王朝最“須”倚“仗”的“出群”之“材”。末二句是對嚴武鎮(zhèn)蜀整個歷史過程的藝術(shù)概括,也是對他文武全才的充分肯定。
      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嚴武再次鎮(zhèn)蜀,后為高適取代,不久就有徐知道的叛亂及松、維、保三州的陷落。公元764年(廣德二年)三次鎮(zhèn)蜀,曾大破吐蕃兵。后“以疾終”,郭英乂代之,不數(shù)月而有崔旰之亂,英乂被殺。“安!敝皋D(zhuǎn)危為安。它是全詩的高潮和總結(jié)。詩人的激情在這里再次得到藝術(shù)體現(xiàn)。它深刻指出:如果西蜀付托非人,隨時都可能出現(xiàn)嚴峻形勢。
      這是一首“議論時事”,可當“紀傳”讀的七律詩。開頭、結(jié)尾都以激情取勝。中間兩聯(lián)將嚴武治蜀業(yè)績與自己有關(guān)活動,用追“憶”形式娓娓道出,與一般“吟風弄月,登眺游覽”的“任興漫作”,迥然有別。沒有杜甫“憂時之真心”和“識學筆力”(《杜詩本義》),是絕對寫不出來的。誠如黃生評說:“他人詩皆從紙上寫出,惟公詩從胸中流出,口中道出”,且“神情面目,儼然可想,所以千秋猶有生氣”。
      《諸將五首》的內(nèi)容主要是以安史之亂以來的軍政大事為中心展開議論,表現(xiàn)了詩人對國家安危,民生疾苦的深切關(guān)懷和憂慮;他極度希望君主明智有為,文臣武將用得其人,語言慷慨蘊藉,誨人良多。因每首都與諸將有關(guān),故以“諸將”為題,實則筆鋒指向當時皇帝,體現(xiàn)了杜詩沉郁頓挫的風格。
      “安危須仗出群材”,這即是第五首的結(jié)語,也是《諸將五首》的中心論點,也是詩人對安史之亂以來軍政大事的感憤。
      《諸將五首》是政論詩,在議論中深含詩人自己強烈的愛國感情,不僅使讀者明其理,而且激動著讀者的心靈。
    展開全文
    唐代杜甫杜甫(dù fǔ)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