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市》
清代·蒲松齡
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數(shù)年恒不一見。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高插青冥,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院。無何,見宮殿數(shù)十所,碧瓦飛甍,始悟為山市。未幾,高垣睥睨,連亙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忽大風起,塵氣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風定天清,一切烏有,惟危樓一座,直接霄漢。樓五架,窗扉皆洞開;一行有五點明處,樓外天也。
層層指數(shù),樓愈高,則明漸少。數(shù)至八層,裁如星點。又其上,則黯然縹緲,不可計其層次矣。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憑或立,不一狀。逾時,樓漸低,可見其頂;又漸如常樓;又漸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見。
又聞有早行者,見山上人煙市肆,與世無別,故又名“鬼市”云。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奐山的山市,是(淄川)縣有名的八景之一,但好幾年也難得見到一次。有位名叫孫禹年的公子,同幾位志同道合朋友(在)樓上飲酒,忽然看見(奐山)山頭有一座孤零零塔聳立起來,高高地插入青天。(大家)面面相覷,驚疑不定,心想附近并沒有這么個禪院。沒過多久,又出現(xiàn)了幾十座高大的宮殿,碧綠色的琉璃瓦,飛翹的殿檐,(人們)這才明白是(出現(xiàn))山市。不到一會兒,只見一座高高低低的城墻,連綿不斷有六七里長,竟然像一座城市。其中(景物)有像樓一樣的,有像廳堂一樣的,有像街巷一樣的,(一個個)清晰地出現(xiàn)在眼前,(多得)可以用億萬來計算。忽然,一陣大風刮起,空氣中的塵土之大,城市變得隱隱約約。接著,風停了,天空又變得晴朗起來,剛才的一切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樓,直插云霄,這座樓每層有五間,門窗全都是大開著的;每一行有五處明亮的地方,(透露出)那是樓那邊的天空。
一層層地指著數(shù),樓越高亮點越小,數(shù)到第八層,亮點才如星星一般大了;又往上數(shù),就昏暗得看不分明,沒法計算層次了。樓上的人往來匆匆,有靠著的,有站立的,形態(tài)各不一樣。過了一會,樓漸漸低矮下來,可以看見樓頂了,慢慢地又像平常的高樓一樣了,又漸漸地像座高房子,突然間又只像拳頭那么大,像豆粒那么小,接著就什么也看不見了。
又聽說有起早趕路的人,看見山上有店鋪集市(人來人往),和人世間沒有兩樣,所以又叫“鬼市”。
注釋
山市:山市蜃景,與“海市蜃樓”相似。
奐山 :山名。舊淄川縣有渙山,也寫作煥山。
邑:縣。這里指清代淄川縣,今屬淄博市。
孫公子禹年 :對孫禹年的尊稱。公子,舊時用來稱呼豪門貴族子弟。
然數(shù)年恒不一見 :經(jīng)常是多年看不見一次。然,但是。 數(shù)年,許多年。恒,經(jīng)常。
同人:共事的人或志同道合的友人
飲:喝酒。
青冥 :青天,天空。青,形容天空的顏色。冥,形容天高遠無窮的樣子。
相顧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念:想。
禪院 :佛寺。禪,佛教用語,表示與佛教有關的事物。
無何 :不久,不一會兒。
碧瓦飛甍:青色的瓦和翹起的屋檐。飛甍:兩端翹起的房脊。甍,房脊。
始悟 :才明白。始:才,悟:明白
未幾 :不久,不一會兒。與前邊的“無何”含義相同。
高垣睥睨 :高高低低的城墻。高垣,高墻。睥睨,又寫做“埤堄”。指女墻,即城墻上呈凹凸形的矮墻。
連亙 :連綿不斷。
居然城郭 :竟然變成一座城郭了。居然,竟然。城郭,城市。
中有樓若者 :其中有的像樓。
堂若者 :有的像廳堂。堂,廳堂。
坊若者 :有的像牌坊。坊,街巷、店鋪。
歷歷在目 :清晰地出現(xiàn)在眼前。
以:用。
莽莽然 :一片迷茫的樣子。莽莽,一片迷茫。
依稀 :隱隱約約。
既而:不久。
一切烏有:這個詞用來形容什么都沒有,或者也可以用來形容漏得或者消磨、消耗得所剩無幾,F(xiàn)指,所有的(景象)都沒有了。烏有,虛幻,不存在。烏,同“無”。
危樓 :高樓。危,高。
直接:連接。
霄漢 :云霄與天河。
窗扉 :窗戶。
皆:都。
洞開 :敞開
裁如星點 :才像星星那么小。裁,通“才”,僅僅。
黯然縹緲 :黯淡下來,隱隱約約,若有若無。黯然,昏暗的樣子縹緲,隱隱約約,若有若無,又作“飄渺”。
而:然后。
往來屑屑 :形容來往匆匆。屑屑,忙碌的樣子。
或:有的人。
憑 :靠著。
不一狀 :形態(tài)不一。
逾時 :過了一會兒。
倏忽 :突然。
遂 :終于。
人煙市肆 :人家和集市。市肆,集市。肆,店鋪。
孤 :孤零零。
聳 :聳立。
驚疑 :驚奇,疑惑。
碧 :青綠色。
同人:同業(yè)朋友。
然:但是。
數(shù):幾。
明(出自文中“則明漸少”):光亮。
行(出自文中“又聞有早行者”):趕路(另一說行也為走的意思)
與世無別:跟塵世上的情形沒有什么區(qū)別。
孫公子禹年:對孫禹年的尊稱。
風定天清:大風停止,天空晴朗。
孤塔聳起:意思是孤零零的一座塔聳立起來。
通假字
裁如星點:裁通“才”,僅僅,只有,剛剛。
烏:烏通“無”,沒有。
詞類活用
故又名“鬼市”云 (名:叫,稱。名詞用作動詞)。
窗扉皆洞開(洞:像洞一樣,名詞作狀語)。
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名詞作狀語。依次譯為:城市中有像樓臺的,有像廳堂的,有像牌坊的)。
樓漸低(低:降低。形容詞作動詞)
古今異義
恒:
古義:常常,經(jīng)常。
今義:持久,普通。
顧:
古義:看。
今義:注意。
念:
古義:1.思考、思慮 2.惦念、懷思 3. 誦讀
今義:1.想念 2.讀.
悟:
古義:明白。
今義:了解。
始:
今義:開始。
危樓:
古義:高樓。危,高聳。
今義:危險的樓。
直接:
古義:一直連接到。
今義:不經(jīng)過中間的事物。
黯然:
古義:1.黑色的樣子 2.暗淡無光的樣子 3.神情沮喪的樣子 4.和諧順利的意思。
今義:1.陰暗的樣子 2.心里不舒服,情緒低落。
層次:
古義:層數(shù) 。
今義:說話、作文的次序。
睥睨:
古義:城墻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墻,亦稱女墻。
今義:眼睛斜著向旁邊看,形容傲慢的樣子。
居然:
古義:竟然。
今義:表示出乎意料,在自己意料之外
(原文:然數(shù)年恒不一見)連詞,但是,然而(表轉(zhuǎn)折)。
(原文:塵氣莽莽然)助詞,……的樣子。
(原文:居然城郭矣)尾詞,副詞后綴。
數(shù):
(原文:見宮殿數(shù)十所)量詞,幾,幾個。
(原文:數(shù)至八層,裁如星點)動詞,計數(shù)。(原文:然數(shù)年恒不一見)多。
(原文: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有想樓臺的,有想廳堂的,有像牌坊的。
無何:
古義:不久,一會兒。
今義:沒有什么。
以:
(原文:以億萬計)用,(形容很多)。
文言句式
判斷句
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用“......也”表示判斷)。
始悟為山市(用“為”表示判斷)
省略句
與同人飲(于)樓上,(他們)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孤塔)高插青冥,(他們)相顧驚疑,(他們)念近中無此禪院和“孤塔”)。
倒裝句
惟危樓一座(一座危樓,定語后置)。
見宮殿數(shù)十所(數(shù)十所宮殿,定語后置)。
賞析
縱觀山市出現(xiàn)的全過程,可分四個階段。
初生階段
這是目擊者眼中的畫面。文章還描寫了目擊者的心理變化:見孤塔時,彼此“相顧驚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現(xiàn)的,而且跟實讀者帶到目擊者所在的地方了。
以下所寫仍是目擊者所見畫面,但讀者在感覺上發(fā)生了變化:一切都如同親見。
發(fā)展階段
先總寫一筆:“高垣睥睨,連亙六七里!鳖H有恢宏的氣象。然后分寫:“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雖然寥寥數(shù)語,卻可以誘發(fā)讀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圖》相似的畫卷來。這幅畫卷最后在風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悵然。
高潮階段
因“風定天清,一切烏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漢的危樓,所以樓的形狀看得格外清楚,連樓外天空也顯現(xiàn)了出來,給人的感覺是距離比先前的城郭縮短了一些。更為特殊的是,樓上還有來來往往的人,或憑或立,與人有照應開頭的作用,說明奐山這個地方確實能看到這種奇異的現(xiàn)象。
時間的變化:忽——無何——未幾——忽——既而——逾時——倏忽
景致的變化:孤塔——宮殿——城郭——危樓——消失
消退階段
景象全部消失,山市景象結(jié)束。作者的最后一句話和第一句話相呼應,給山市增加了神秘感。
主題思想
《聊齋志異》以談狐說鬼的形式.揭露當時現(xiàn)實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惡,對科舉制度和禮教也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的筆調(diào)描繪了青年男女相愛的故事。但書中也存在著一些宣傳“忠,孝,節(jié),義”的封建倫理觀念和迷信色彩。
1、懸是作者筆鋒一轉(zhuǎn)“然數(shù)年恒不一見”,又給山市增添了一些神秘的氣氛,讀者的好奇心被強烈的激發(fā)了。
融情入景
以情襯景。作者在描寫時,是通過孫禹年及其朋友的眼睛來描寫山市奇景的。孫禹年在與朋友飲酒時,忽然看見遠處奐山山峰上出現(xiàn)了隱隱約約的高聳的“孤塔”,他們不禁“相顧而疑”,因為此處根本就沒有寺院,哪來的孤塔呢?這種強烈的驚奇、迷惑的情緒,既是對離奇的山市景色一種烘托,又是感染讀者的一種媒介。作者在描述的過程中融入了這種情緒,一步步吸引讀者,去揭開山市的秘密。文中伴隨著驚異的情緒波動,層層展開描寫,使山市的每一景物,每一次變幻都給人以新奇的感覺。接著,“孤塔”旁又出現(xiàn)了數(shù)十所華麗的宮殿,直到此時,作者才點明了“始悟為山市”。孫某及其朋友由“驚疑”而“悟”。伴隨著“悟”而來的應該是輕松、釋然的心情,集中精神觀賞難得一見的山市奇觀。
樓上各色人的活動,細膩地點染了樓中人物的姿態(tài)和神韻。如果說,前面是以粗、虛、略的筆法勾勒了城市的概貌,寫起來氣勢飛動的話,那么后面則是以細、實、詳?shù)墓P墨,具體描繪了山市中的一樓一景,一人一態(tài),寫得極有情味,這樣的描寫,我們不只是看到了“山市”里的高樓、城郭,而且似乎觸摸到了“山市”里人情風俗的氣息。同時,也使得本是無中生有的山市蜃景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富有實感。同時,作者在描繪景物時點到為止,給讀者留下了無限想像與玩味的空間。
動靜互變
山市景象變幻不定,作者著力捕捉山市的每一次變化,在短短的一百字中,將其描寫的生動、形象、令人拍案叫絕。
絕大多數(shù)人只能望而興嘆。這篇文章是根據(jù)目擊者的敘述寫的,它歷歷如畫地再現(xiàn)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過程,無論是大筆勾勒或工筆描摹,都能曲盡其妙。
教學建議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可用一節(jié)課指導學生閱讀。
首先我們要知道山市的形成:當光線在同一密度的均勻介質(zhì)內(nèi)進行的時候,光的速度不變,它以直線的方向前進,可是當光線傾斜地由這一介質(zhì)進入另一密度不同的介質(zhì)時,光的速度就會發(fā)生改變,進行的方向也發(fā)生曲折,這種現(xiàn)象叫做折射。當你用一根直桿傾斜地插入水中時,可以看到桿在水下部分與它露在水上的部分好象折斷的中去的光線了。這樣的現(xiàn)象叫做全反射。
空氣本身并不是一個均勻的介質(zhì),在一般情況下,它的密度是隨高度的增大而遞減的,高度越高,密度越小。當光線穿過不同高度的空氣層時,總會引起一些折射,但這種折射現(xiàn)象在我們?nèi)粘I钪幸呀?jīng)習慣了,所以不覺得有什么異樣。
可是當空氣溫度在垂直變化的反常,并會導致與通常不同的折射和全反射,這就會產(chǎn)生海市蜃樓的現(xiàn)象。由于空氣密度反常的具體情況不同,海市蜃樓出現(xiàn)的型式也不同。
在夏季,白晝海水濕度比較低,特別是有冷水流經(jīng)過的海面,水溫更低,下層空氣受水溫更低,下層空氣受水溫影響,較上層空氣為冷,出現(xiàn)下冷上曖的反常現(xiàn)象(正常情況是下曖上涼,平均每隔100米高度,氣溫降低0.5~0.6 左右)。下層空氣本來就因氣壓較高,密度較大,再加上氣溫又較上層為低,密度就顯得特別大,因此空氣層下密上稀的差別異常顯著。
“登州海中時有云氣,如宮室臺觀,城堞人物,車馬冠蓋,歷歷可睹。”
這就是他在蓬萊所看到的上現(xiàn)蜃景。1933年5月22日上午11點多鐘,青島前海(膠州灣外口)竹岔島上也曾發(fā)現(xiàn)過上現(xiàn)蜃景,一時轟傳全市,很多人前往觀看。1975年在廣東省附近的海面上,曾出現(xiàn)一次延續(xù)6小時的上現(xiàn)蜃景。
不但夏季在海面上可以看到上現(xiàn)蜃景,在江面有晨也可看到,例如1934年8月2日在南通附近的江面上就現(xiàn)過。那天酷日當空,天氣特別熱,午后,突然發(fā)現(xiàn)長江上空映現(xiàn)出樓臺城廓和樹木房屋,全部蜃景長20多里。約半小時后,向東移動,突然消逝。后又出現(xiàn)三山,高聳入云,中間一山,很象香爐;又隔了半小時,才全部消失。
折射光線到了貼近地面熱而稀的空氣層時,就發(fā)生全反射,光線又由近地面密度小的氣層反射回到上面較密的氣層中來。這樣,經(jīng)過一條向下向下凹陷的彎曲光線,把樹的影像送到人的眼中,就出現(xiàn)了一棵樹的倒影。
由于倒影位于實物的下面,所以又叫下現(xiàn)蜃景。這種倒影很容易給予人們以水邊樹影的幻覺,以為遠處一定是一個湖。凡是曾在沙漠旅行過的人,大都有類似的經(jīng)歷。拍攝影片《登上希夏邦馬峰》的一位攝影師,行走在一片廣闊的干枯草原上時,也曾看見這樣一個下現(xiàn)蜃景,他朝蜃景的方向跑去,想汲水煮飯。等他跑到那里一看,什么水源也沒有,才發(fā)現(xiàn)是上了蜃景的當。這是因為干枯的草和沙子一樣,可以被烈日曬得熱浪滾滾,使空氣層的密度從下至上逐漸增大,因而產(chǎn)生下現(xiàn)蜃景。
無論哪一種海市蜃樓,只能在無風或風力極微弱的天氣條件下出現(xiàn)。當大風一起,引起了上下層空氣的攪動混合,上下層空氣密度的差異減小了,光線沒有什么異常折射和全反射,那么所有的幻景就立刻消逝了。
根據(jù)這篇課文的特點和教學要求,課堂教學可分為兩個部分:前一部分,任務是使學生能順暢地誦讀,熟悉課文中的描寫用語,并培養(yǎng)學生的想像力。需時約35分鐘。后一部分,任務是完成練習,需時約10分鐘。前者是基礎,基礎打得扎實,練習才能順利完成。
下面僅就怎樣完成前一部分任務提幾條建議:
一、預習還是要抓。本課生詞較多,盡管都有注釋,不多讀幾遍,仍恐難記;文句要讀得順暢,也并非易事。對這些困難,必須充分估計到,要使學生在預習中對課文有有關聯(lián)詞或語末助詞,如“(既而)風定天清”“居然城郭(矣)”;有的在句中,如“(然數(shù)年)恒不一見”“(見山上)人煙市肆”等。讀好這些四字結(jié)構(gòu)是關鍵。
讀全文至少四遍(約需10分鐘)。
三、把解詞和培養(yǎng)學生的想像力結(jié)合在一起。全用啟發(fā)提問的方式,按“山市”的三個畫面(塔和宮殿;城郭和其他建筑;危樓一座)依次提問,最后再用時間詞語把它們聯(lián)結(jié)起來。(約需20分鐘)
提問完畢,最好將全文再讀兩遍,要提示學生一邊讀一邊想像“山市”的圖景,以保持印象的完整。
關于作家作品的介紹,切忌貪多,如果練習完成得快,也可以講一兩個短小的故事。題注已經(jīng)講到了的,用不著重復。
創(chuàng)作背景
以情襯景。作者在形貌時,是通過孫禹年及其朋友的眼睛來形貌山市奇景的。孫禹年在與朋友飲酒時,突然望見遠處奐山山峰上呈現(xiàn)了隱約約約的高聳的“孤塔”,他們不禁“相顧而疑”,由于此處基礎就沒有寺院,哪來的孤塔呢?這種兇猛的詫異、疑惑的情感,既是對怪僻的山市景致一種陪襯,又是傳染讀者的一種前言。作者在描寫的進程中融入了這種情感,一步步吸引讀者,去揭開山市的奧秘。文中陪伴著驚異的情感顛簸,層層睜開形貌,使山市的每一風景,每一次幻化都給人以新穎的感受。接著,“孤塔”旁又呈現(xiàn)了數(shù)十所綺麗的宮殿,直到此時,作者才點明白“始悟為山市”.孫某及其伴侶由“驚疑”而“悟”.陪伴著“悟”而來的應該是輕松、釋然的神色,齊集精力撫玩可貴一見的山市異景。
名句賞析
【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數(shù)年恒不一見!
起筆便寫山市奇特,為“縣八景之一也”,且數(shù)年難得一見。
【孫公子禹(yǔ)年與同人飲樓上,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高插青冥(míng),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院,無何,見宮殿/數(shù)十所,碧瓦飛甍(méng),始悟為山市。】
二變?yōu)閷m殿!氨掏唢w甍”展現(xiàn)出宮殿的宏偉壯觀,有點明人看的清晰、真實。山市二字點名主題。
【未幾,高垣(yuán)睥(pì)睨(nì),連亙(gèn)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三變?yōu)槌枪!案咴㈨,連亙六七里”這九個字,以虛代實,以略代詳。
【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忽大風起,塵氣莽(mǎng)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粗略的勾勒了一個龐大城市的規(guī)模和輪廓!皻v歷在目”再現(xiàn)了山市的清晰!耙詢|萬計”運用了夸張的手法,顯示出城市繁榮的景象。由陰而晴。
【既而風定天清,一切烏有,惟危樓一座,直接霄(xiāo)漢。樓五架,窗扉 ( fēi ) 皆洞開;一行有五點明處,樓外天也!
由陰而晴。四周變?yōu)槲!敝苯酉?xiāo)漢”突出樓高大、聳立的情狀。
【樓上人往來屑(xiè)屑,或憑或立,不一狀。逾(yú)時,樓漸低,可見其頂;又漸如常樓;又漸如高舍;倏(shū)忽如拳如豆,遂(suì)不可見!
“樓上人往來屑(xiè)屑,或憑或立”寫樓上人的活動、風姿和神態(tài),形象生動,使讀者似乎觸摸到“山市”里的人情風俗氣息。樓的變化:由高而低,由大而小,由有而無。此處筆觸細致入微,令人叫絕!百(shū)忽如拳如豆,遂(suì)不可見!睂憵g迎的消失,描繪了為樓的變化,使人目不暇接,又回味無窮。
【又聞有早行者,見山上人煙市肆(sì),與世無別,故又名“鬼市”云!
末尾補敘,再寫山市的多姿。“又聞”側(cè)面證明“山市”之實有。
蒲松齡(pú sōnɡ línɡ)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xiàn)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qū)洪山鎮(zhèn)蒲家莊人。出生于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補博士弟子員。以后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shù)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0年,直至1709年方撤帳歸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創(chuàng)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