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關(guān)于故事的詩
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衛(wèi)國濮陽(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人。[1-3] 戰(zhàn)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國丞相。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太子安國君繼位,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儲君嬴子楚繼位,即秦莊襄王,前249年以呂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門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萬人。莊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呂不韋為相邦,號稱“仲父”,專斷朝政。呂不韋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余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xué)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書成之日,懸于國門,聲稱能改動一字者賞千金。此為“一字千金”。執(zhí)政時曾攻取周、趙、衛(wèi)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并六國的事業(yè)有重大貢獻。后因嫪毐集團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wù),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復(fù)命讓其舉家遷蜀,呂不韋擔(dān)心被誅殺,于是飲鴆自盡。
《掩耳盜鈴》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錘毀之,鐘況然有聲?秩寺勚鴬Z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也!
《人有亡斧者》
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人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視其顏色,竊斧也;聽其言語,竊斧也;動作態(tài)度,無為而不竊斧者也。俄而掘其溝而得其斧,他日,復(fù)見其鄰之子,其行動、顏色、動作皆無似竊斧者也。
《父善游》
有過于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雖善游,其子豈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