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萬之京》
唐代·李頎
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jīng)r是客中過。
關(guān)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樹色 一作:曙)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清晨聽到游子高唱離別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過黃河。
懷愁之人最怕聽到鴻雁鳴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過客。
潼關(guān)晨曦催促寒氣臨近京城,京城深秋搗衣聲到晚上更多。
請不要以為長安是行樂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寶貴時光消磨。
注釋
⑴魏萬:又名顥。上元(唐高宗年號,674—676)初進士。曾隱居王屋山,自號王屋山人。
⑵游子:指魏萬。離歌:離別的歌。
⑶初渡河:剛剛渡過黃河。魏萬家住王屋山,在黃河北岸,去長安必須渡河。
⑷“鴻雁”二句:設(shè)想魏萬在途中的寂寞心情?椭校杭醋骺屯局小
⑸關(guān)城:指潼關(guān)。樹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催寒近:寒氣越來越重,一路上天氣愈來愈冷。
⑹御苑:皇宮的庭苑。這里借指京城。砧聲:搗衣聲。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⑺“莫見”句:勉勵魏萬及時努力,不要虛度年華。蹉跎:此指虛度年華。說文新附:“蹉跎,失時也。”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被送者為詩人晚輩。詩中一、二兩句想象魏萬到京城沿途所能見的極易引起羈旅鄉(xiāng)愁的景物。中間四句或在抒情中
寫景敘事,或在寫景敘事中抒情,層次分明。最后兩句勸勉魏萬到了長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樂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歲月,應(yīng)該抓住機遇成就一番事業(yè)。這表達了詩人對魏萬的深情厚意,情調(diào)深沉悲涼,但卻催人向上。
詩一開首,“朝聞游子唱離歌”,先說魏萬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點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筆法,極為得勢!俺醵珊印,把霜擬人化了,寫出深秋時節(jié)蕭瑟的氣氛。
秋夜微霜,摯友別離,自然地逗出了一個“愁”字!鴻雁不堪愁里聽”,是緊接第二句,渲染氛圍!云山?jīng)r是客中過”,接寫正題,照應(yīng)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歸,飄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聲,從天末飄來,使人覺得悵惘凄切。而抱有滿腹惆悵的人,當(dāng)然就更難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風(fēng)景,而對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對云山,便會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傷。他鄉(xiāng)游子,于此為甚。這是李頎以自己的心情來體會對方!安豢啊薄皼r是”兩個虛詞前后呼應(yīng),往復(fù)頓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兩句,詩人對遠行客又作了充滿情意的推想:“關(guān)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睆洛陽西去要經(jīng)過古函谷關(guān)和潼關(guān),涼秋九月,草木搖落,一片蕭瑟,標志著寒天的到來。本來是寒氣使樹變色,但寒不可見而樹色可見,好像樹色帶來寒氣,見樹色而知寒近,是樹色把寒催來的。一個“催”字,把平常景物寫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動,傍晚砧聲之多,為長安特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然而詩人不用城關(guān)雄偉、御苑清華這樣的景色來介紹長安,卻只突出了“御苑砧聲”,發(fā)人深想。魏萬前此,大概沒有到過長安,而李頎已多次到過京師,在那里曾“傾財破產(chǎn)”,歷經(jīng)辛酸。兩句推想中,詩人平生感慨,盡在不言之中!按吆薄跋蛲矶唷绷鶄字相對,暗含著歲月不待,年華易老之意,順勢引出了結(jié)尾二句。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純?nèi)皇情L者的語氣,予魏萬以親切的囑咐。這里用“行樂處”三字虛寫長安,與上二句中的“御苑砧聲”相應(yīng),一虛一實,恰恰表明了詩人的旨意。他諄諄告誡魏萬:長安雖是“行樂處”,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寶貴的時光,輕易地消磨掉,要抓緊時機成就一番事業(yè)?芍^語重心長。
這首詩以長于煉句而為后人所稱道。詩人把敘事、寫景、抒情交織在一起。如次聯(lián)兩句用了倒裝手法,加強、加深了描寫。先出“鴻雁”“云山”——感官接觸到的物象,然后寫“愁里聽”“客中過”,這就由景生情,合于認識規(guī)律,容易喚起人們的共鳴。同樣,第三聯(lián)的“關(guān)城樹色”和“御苑砧聲”,雖是記憶中的形象,聯(lián)系氣候、時刻等環(huán)境條件,有聲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見推敲之功。
創(chuàng)作背景
這是一首送別友人的詩。魏萬后改名魏顥。他曾求仙學(xué)道,隱居王屋山。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因慕李白之名,南下到吳、越一帶訪尋,最后在廣陵與李白相遇,計程不下三千里。李白很賞識他,并把自己的詩文讓他編成集子。臨別時,還寫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的長詩送他。魏萬是比李頎晚一輩的詩人,然而兩人像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李頎晚年家居潁陽而常到洛陽,此詩可能就寫于作者晚年在洛陽時。
展開全文詩一開首,“朝聞游子唱離歌”,先說魏萬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點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筆法,極為得勢!俺醵珊印,把霜擬人化了,寫出深秋時節(jié)蕭瑟的氣氛。
秋夜微霜,摯友別離,自然地逗出了一個“愁”字!鴻雁不堪愁里聽”,是緊接第二句,渲染氛圍!云山?jīng)r是客中過”,接寫正題,照應(yīng)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歸,飄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聲,從天末飄來,使人覺得悵惘凄切。而抱有滿腹惆悵的人,當(dāng)然就更難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風(fēng)景,而對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對云山,便會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傷。他鄉(xiāng)游子,于此為甚。這是李頎以自己的心情來體會對方!安豢啊薄皼r是”兩個虛詞前后呼應(yīng),往復(fù)頓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兩句,詩人對遠行客又作了充滿情意的推想:“關(guān)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睆洛陽西去要經(jīng)過古函谷關(guān)和潼關(guān),涼秋九月,草木搖落,一片蕭瑟,標志著寒天的到來。本來是寒氣使樹變色,但寒不可見而樹色可見,好像樹色帶來寒氣,見樹色而知寒近,是樹色把寒催來的。一個“催”字,把平常景物寫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動,傍晚砧聲之多,為長安特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然而詩人不用城關(guān)雄偉、御苑清華這樣的景色來介紹長安,卻只突出了“御苑砧聲”,發(fā)人深想。魏萬前此,大概沒有到過長安,而李頎已多次到過京師,在那里曾“傾財破產(chǎn)”,歷經(jīng)辛酸。兩句推想中,詩人平生感慨,盡在不言之中!按吆薄跋蛲矶唷绷鶄字相對,暗含著歲月不待,年華易老之意,順勢引出了結(jié)尾二句。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純?nèi)皇情L者的語氣,予魏萬以親切的囑咐。這里用“行樂處”三字虛寫長安,與上二句中的“御苑砧聲”相應(yīng),一虛一實,恰恰表明了詩人的旨意。他諄諄告誡魏萬:長安雖是“行樂處”,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寶貴的時光,輕易地消磨掉,要抓緊時機成就一番事業(yè)?芍^語重心長。
這首詩以長于煉句而為后人所稱道。詩人把敘事、寫景、抒情交織在一起。如次聯(lián)兩句用了倒裝手法,加強、加深了描寫。先出“鴻雁”“云山”——感官接觸到的物象,然后寫“愁里聽”“客中過”,這就由景生情,合于認識規(guī)律,容易喚起人們的共鳴。同樣,第三聯(lián)的“關(guān)城樹色”和“御苑砧聲”,雖是記憶中的形象,聯(lián)系氣候、時刻等環(huán)境條件,有聲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見推敲之功。
創(chuàng)作背景
這是一首送別友人的詩。魏萬后改名魏顥。他曾求仙學(xué)道,隱居王屋山。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因慕李白之名,南下到吳、越一帶訪尋,最后在廣陵與李白相遇,計程不下三千里。李白很賞識他,并把自己的詩文讓他編成集子。臨別時,還寫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的長詩送他。魏萬是比李頎晚一輩的詩人,然而兩人像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李頎晚年家居潁陽而常到洛陽,此詩可能就寫于作者晚年在洛陽時。
李頎(lǐ qí)
李頎(690-751),漢族,東川(今四川三臺)人(有爭議),唐代詩人。少年時曾寓居河南登封。開元十三年進士,做過新鄉(xiāng)縣尉的小官,詩以寫邊塞題材為主,風(fēng)格豪放,慷慨悲涼,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熱門古詩分類
贊助商鏈接
李頎的詩
- 《贈別穆元林》
- 《送郝判官》
- 《送劉主簿歸金壇》
- 《籬筍》
- 《雙筍歌送李回兼呈劉四》
- 《達奚吏部夫人寇氏挽歌》
- 《二妃廟送裴侍御使桂陽》
- 《送綦毋三謁房給事》
- 《百花原(一作王昌齡《出塞行》)》
- 《雜興》
- 《送相里造入京》
- 《裴尹東溪別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