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国99久久|久久久久99精品国产片|日韩国产欧美在线视频|中文字幕亚洲日韩第一页

<abbr id="w4mkm"><ul id="w4mkm"></ul></abbr>
  • <option id="w4mkm"><kbd id="w4mkm"></kbd></option>
  • <cite id="w4mkm"><fieldset id="w4mkm"></fieldset></cite>
    當前位置:電子課本網(wǎng) > 古詩大全 > 宋代 > 蘇軾的詩 > 

    送參寥師

    《送參寥師》

    宋代·蘇軾

    上人學(xué)苦空,百念已灰冷。
    劍頭唯一吷,焦谷無新穎。
    胡為逐吾輩,文字爭蔚炳?
    新詩如玉屑,出語便清警。
    退之論草書,萬事未嘗屏。
    憂愁不平氣,一寓筆所騁。
    頗怪浮屠人,視身如丘井。
    頹然寄淡泊,誰與發(fā)豪猛?
    細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
    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
    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
    閱世走人間,觀身臥云嶺。
    成酸雜眾好,中有至味永。
    詩法不相妨,此語當更請。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韓愈談?wù)摰?a href="/gushi/tangdai/zhangxu/" target="_blank" class="lt">張旭狂時,(認為張旭)心中并未屏蔽萬事,反而將其憂愁與不平之氣,統(tǒng)統(tǒng)寓于筆端任其馳騁。韓愈很奇怪高閑浮屠氏的草書,視人身為丘井,頹然寄有淡泊之意,又如何發(fā)出像(張旭那樣)豪邁而不受拘束的氣魄呢?仔細一想其實不然,真實的技巧并不是虛幻的泡影。要想使詩句巧妙,不要嫌惡于空和靜。虛靜因而能懂得萬物之變化,空明所以能接納萬事之境界。閱歷世事行走于人間,只見棲身于世外云嶺。咸味酸味雜列于諸食物里,其中有著極其雋永的韻味。詩歌與佛法并不相妨礙,上面的話更當允許我說出來。
    注釋
    ①苦空:佛教認為生老病死為四苦,又有“四大皆空”之說!毒S摩經(jīng)·弟子品》:“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薄、趧︻^唯一吷:《莊子·則陽》:“夫吹筦者,猶有嗃也;吹劍首者,吷而已矣!币馑际谴岛嵐苣馨l(fā)出較大的聲音,如吹劍環(huán)上的小孔,就只能發(fā)出細微的聲音。
    ③焦谷:燒焦的谷子。典出《維摩經(jīng)·觀眾生品》:“如焦谷芽,如石女兒!狈f:帶芒的穗。作者在這里是說,僧人求空寂滅,是其本份,沒什么大驚小怪的,也并不新奇。
    ④蔚炳:指文采華美。這兩句的意思是:你作為一個出家之人,為何也像我們這些俗人一樣,去追求詩歌藝術(shù)的完美?
    ⑤這兩句是稱贊參寥子詩寫得好。
    ⑥退之:韓愈字退之。韓愈曾寫《送高閑上人序》一文,稱贊張旭的草書道:“往時張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懌,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fā)之。……故序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后世!边@四句是說張旭的草書所以通神,是因為乾坤萬感,有動于中的緣故。
    ⑦浮屠人:出家人。
    ⑧身如丘井:比喻心地寂滅,對世事無所反映。這是就高閑說。還是在《送高閑上人序》中,韓愈又說:“今閑師浮屠化,一死生,解外膠,是其為心,必汩然無所起;其于世,必淡然無所嗜。泊與淡相遭,頹墮委靡,潰敗不可收拾,則其于書,得無象之然乎?”這里是說,高閑作為出家人,心地淡泊,無事與發(fā)“豪猛”,怎能達到張旭的境界?言下似有微辭,語脈承接“退之”而來。
    ⑨不然:是對前面所說的高閑由于無以發(fā)“豪猛”之氣,書法藝術(shù)就不高的說法表示否定,正如參寥子的詩語之妙,并非如夢幻泡影,于是由書法轉(zhuǎn)為作詩。
    ⑩這兩句的意思是:正因為靜,所以對一切動都能了然于心;正因為空,所以能夠容納萬事萬物。
    賞析
      此詩取韓愈論高閑上人草書之旨,反其意而論詩,最后落實到“詩法不相妨”上,表達了蘇軾對禪與詩之間的關(guān)系的認識。一般說來,禪宗要求不立文字。詩
    歌則是語言的藝術(shù),二者區(qū)別甚大。但在藝術(shù)實踐中,詩人以及批評家卻發(fā)現(xiàn)了它們之間的共同性。所以宋人李之儀在其《姑溪居士前集》卷二十九《與李去言》中說: “說禪作詩,本無差別!惫倘,要把二者的“本無差別”處說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仍有線索可尋。比如,禪與詩都注重對主觀精神的反映,禪宗固然是 “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詩歌亦宣稱“一切景語皆情語”,因而驅(qū)遣萬象以就我。所以南宋釋紹嵩在《亞愚江浙紀行詩自序》說:“禪,心慧也;詩,心志也;壑U之所形;志之所之,詩之所形!绷硗,如禪思和詩思的不可預(yù)測性,禪語和詩語(部分追求“直尋”的作品當是例外)的非邏輯性,都頗能相通。宋代禪學(xué)大興,風(fēng)行于士大夫之中,因而“學(xué)詩渾似學(xué)參禪”一類的話頭,成為一時風(fēng)氣,而從時間上看,軾這首詩可謂得風(fēng)氣之先,對后來嚴羽諸人以禪喻詩,分別宗乘等,都不無影響。
    展開全文
    宋代蘇軾蘇軾(sū shì)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xué)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xué)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shù)表現(xiàn)獨具風(fēng)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xué)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