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花 / 牡丹》
唐代·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
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
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shù)。
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
上張幄幕庇,旁織巴籬護。
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
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
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這一年暮春,長安城中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原來是到了牡丹盛開的時節(jié),長安城里的名門大戶紛紛相隨前去買花。牡丹花的價錢貴賤不一,價錢多少以花的品種來定。這里的牡丹有的枝繁葉茂,鮮紅欲滴,小小的束花,要付五捆白絹的價錢。它們被精心呵護著,主人還給張上了帷幕,筑起了樊籬,辛勤澆灌之余還培上了最肥沃的土,因此花的顏色還和以前一樣鮮艷。家家習以為俗,更沒有人認為是錯的。有一個老農(nóng)無意中也來到了買花的地方。目睹此情景,不由得低頭長嘆,然而此嘆又有誰在意呢:這一叢深色的牡丹花價錢相當于十戶中等人家一年的賦稅了。
注釋
⑴帝城:皇帝居住的城市,指長安。
⑵喧喧:喧鬧嘈雜的聲音。度:過。
⑶無常價:沒有一定的價錢。
⑷酬直:指買花付錢。直:通“值”。
⑸灼灼:色彩鮮艷的樣子。
⑹戔(jiān)戔:細小,微少的樣子;一說“委積貌”。五束素:五捆白絹,形容白花的姿態(tài);一說指花的價錢。
⑺幄幕:篷帳簾幕。一作“帷幄”。
⑻織:編。巴:一作“笆”。
⑼移來:從市上買來移栽。一作“遷來”。
⑽習為俗:長期習慣成為風俗。
⑾迷不悟:迷戀于賞花,不知道這是奢侈浪費的事情。
⑿田舍翁:農(nóng)夫。
⒀喻:知道,了解。
⒁深色花:指紅牡丹。
⒂中人:即中戶,中等人家。唐代按戶口征收賦稅,分為上中下三等。
鑒賞
此詩載于《全唐詩》卷四百二十五。下面是陜西師范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霍松林先生對此詩是賞析。
與白居易同時的李肇在《唐國史補》里說:“
京城貴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車馬若狂,以不耽玩為恥。執(zhí)金召鋪宮圍外寺觀,種以求利,一本有值數(shù)萬者!边@首詩,通過對“京城貴游”買牡丹花的描寫,揭露了社會矛盾的某些本質(zhì)方面,表現(xiàn)了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主題。詩人的高明之處,在于他從買花處所發(fā)現(xiàn)了一位別人視而不見的“田舍翁”,從而觸發(fā)了他的靈感,完成了獨創(chuàng)性的藝術(shù)構(gòu)思。
全詩分兩大段!叭巳嗣圆晃颉币陨鲜木,寫京城貴游買花;以下六句,寫田舍翁看買花。
京城的春季將要過去,大街小巷來來往往奔馳著喧鬧不已的車馬。都說是牡丹盛開的時節(jié),呼朋引伴、爭先恐后地趕去買花。一開頭用“帝城”點地點,用“春欲暮”點時間。“春欲暮”之時,農(nóng)村中青黃不接,農(nóng)事又加倍繁忙,而皇帝及其臣僚所在的長安城中,卻“喧喧車馬度”,忙于“買花”!靶,屬于聽覺:“車馬度”,屬于視覺。以“喧喧”狀“車馬度”,其男顛女狂、笑語歡呼的情景與車馬雜沓、填街咽巷的畫面同時展現(xiàn),真可謂聲態(tài)并作。下面的“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是對“喧喧”的補充描寫。借車中馬上人同聲相告的“喧喧”之聲點題,用筆相當靈妙。
這四句寫“買花去”的場面,為下面寫以高價買花與精心移花作好了鋪墊。接著便是這些驅(qū)車走馬的富貴閑人為買花、移花而揮金如土。“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薄皯鈶狻保e貌,形容二十五匹帛堆積起來的龐大體積。古代以五匹為一束!拔迨亍保炊迤ゲ!缎绿茣な池浿尽罚骸白猿醵"兩稅"時錢輕貨重,······絹匹為錢三千二百!碑敃r正行“兩稅法”,一匹絹為三千二百,那么“五束素”便為錢八萬。一株開了百朵花的紅牡丹,竟售價八萬,其昂貴的確驚人。那么“上張幄幕庇,旁織笆籬護,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其珍惜無異珠寶,也就不言而喻了。
家家以弄花為習俗,人人執(zhí)迷不悟。以上只作客觀描繪,直到“人人迷不悟”,才表露了作者的傾向性;然而那“迷不悟”的確切含義是什么,仍有待于進一步點明。白居易的有些諷諭詩,往往在結(jié)尾抽象地講道理、發(fā)議論。這首詩卻避免了這種情況。當他目睹這些狂熱的買花者揮金如土,發(fā)出“人人迷不悟”的感慨之時,忽然發(fā)現(xiàn)了一位從啼饑號寒的農(nóng)村“偶來買花處”的“田舍翁”,看見他在“低頭”,聽見他在“長嘆”。這種極其鮮明、強烈的對比,揭示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本質(zhì)。在熱鬧喧嘩的買花場景中,詩人不失時機地攝下了“低頭獨長嘆”的特寫鏡頭,并以極其鮮明強烈的對比,從“低頭”的表情與“長嘆”的聲音中挖掘出全部潛臺詞:僅僅買一叢“灼灼百朵紅”的深色花,就要揮霍掉十戶中等人家的稅糧!揭示了當時社會“富貴閑人一束花,十戶田家一年糧”的貧富差距。最后這一警句使讀者恍然大“悟”:那位看買花的“田舍翁”,倒是買花錢的實際負擔者!推而廣之,這些“高貴”的買花者,衣食住行,都是來源于從勞動人民身上榨取的“賦稅”。詩人借助“田舍翁”的一聲“長嘆”,尖銳地反映了剝削與被剝削的矛盾。敢用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譜寫人民的心聲,這是十分可貴的。
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810年(唐憲宗元和五年)前后,白居易創(chuàng)作了組詩《秦中吟十首》。“秦中”是指唐代首都一帶地方。詩前小序曰:“貞元、元和之際,予在長安,聞見之間,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為《秦中吟》!贝嗽姙槠渲械谑住
展開全文全詩分兩大段!叭巳嗣圆晃颉币陨鲜木,寫京城貴游買花;以下六句,寫田舍翁看買花。
京城的春季將要過去,大街小巷來來往往奔馳著喧鬧不已的車馬。都說是牡丹盛開的時節(jié),呼朋引伴、爭先恐后地趕去買花。一開頭用“帝城”點地點,用“春欲暮”點時間。“春欲暮”之時,農(nóng)村中青黃不接,農(nóng)事又加倍繁忙,而皇帝及其臣僚所在的長安城中,卻“喧喧車馬度”,忙于“買花”!靶,屬于聽覺:“車馬度”,屬于視覺。以“喧喧”狀“車馬度”,其男顛女狂、笑語歡呼的情景與車馬雜沓、填街咽巷的畫面同時展現(xiàn),真可謂聲態(tài)并作。下面的“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是對“喧喧”的補充描寫。借車中馬上人同聲相告的“喧喧”之聲點題,用筆相當靈妙。
這四句寫“買花去”的場面,為下面寫以高價買花與精心移花作好了鋪墊。接著便是這些驅(qū)車走馬的富貴閑人為買花、移花而揮金如土。“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薄皯鈶狻保e貌,形容二十五匹帛堆積起來的龐大體積。古代以五匹為一束!拔迨亍保炊迤ゲ!缎绿茣な池浿尽罚骸白猿醵"兩稅"時錢輕貨重,······絹匹為錢三千二百!碑敃r正行“兩稅法”,一匹絹為三千二百,那么“五束素”便為錢八萬。一株開了百朵花的紅牡丹,竟售價八萬,其昂貴的確驚人。那么“上張幄幕庇,旁織笆籬護,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其珍惜無異珠寶,也就不言而喻了。
家家以弄花為習俗,人人執(zhí)迷不悟。以上只作客觀描繪,直到“人人迷不悟”,才表露了作者的傾向性;然而那“迷不悟”的確切含義是什么,仍有待于進一步點明。白居易的有些諷諭詩,往往在結(jié)尾抽象地講道理、發(fā)議論。這首詩卻避免了這種情況。當他目睹這些狂熱的買花者揮金如土,發(fā)出“人人迷不悟”的感慨之時,忽然發(fā)現(xiàn)了一位從啼饑號寒的農(nóng)村“偶來買花處”的“田舍翁”,看見他在“低頭”,聽見他在“長嘆”。這種極其鮮明、強烈的對比,揭示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本質(zhì)。在熱鬧喧嘩的買花場景中,詩人不失時機地攝下了“低頭獨長嘆”的特寫鏡頭,并以極其鮮明強烈的對比,從“低頭”的表情與“長嘆”的聲音中挖掘出全部潛臺詞:僅僅買一叢“灼灼百朵紅”的深色花,就要揮霍掉十戶中等人家的稅糧!揭示了當時社會“富貴閑人一束花,十戶田家一年糧”的貧富差距。最后這一警句使讀者恍然大“悟”:那位看買花的“田舍翁”,倒是買花錢的實際負擔者!推而廣之,這些“高貴”的買花者,衣食住行,都是來源于從勞動人民身上榨取的“賦稅”。詩人借助“田舍翁”的一聲“長嘆”,尖銳地反映了剝削與被剝削的矛盾。敢用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譜寫人民的心聲,這是十分可貴的。
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810年(唐憲宗元和五年)前后,白居易創(chuàng)作了組詩《秦中吟十首》。“秦中”是指唐代首都一帶地方。詩前小序曰:“貞元、元和之際,予在長安,聞見之間,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為《秦中吟》!贝嗽姙槠渲械谑住
白居易(bái jū yì)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又號稱香山居士,河南鄭州新鄭人,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陜西、出生于河南鄭州新鄭,葬于洛陽。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于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