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哀》
魏晉·曹植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婦,悲嘆有余哀。
借問嘆者誰,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獨棲。
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
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
愿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
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明月照在高樓之上,灑下的光芒在樓上游移不定。
樓上有一位哀愁的婦人,正在悲哀的嘆息。
請問樓上唉聲嘆氣的是誰?回答說是異地客旅者的妻子。
丈夫離開超過了十年,妾身常常一個人。
夫君像是路上的清塵般飄忽,妾身像是污濁的水中的淤泥。
浮塵和沉泥各自相異,什么時候才能相互匯合相互和諧?
可以的話,我愿意化作西南風,在人間消失而進入夫君的懷抱中!
夫君的胸懷早已不向我開放了,我還有什么可依靠的呢?
注釋
(1)七哀:該篇是閨怨詩,也可能借此“諷君”。七哀作為一種樂府新題,起于漢末。[3] (2)流光:灑下的月光。
(3)余哀:不盡的憂傷。
(4)宕(dàng)子:蕩子。指離鄉(xiāng)外游,久而不歸之人。
(5)逾:超過。
(6)獨棲(qī):孤獨一個人居住。
(7)清:形容路上塵。濁(zhuó):形容水中泥!扒濉、“濁”二者本是一物。
(8)。壕颓辶。沉:就濁了。比喻夫掃(或兄弟骨肉)本是一體,如今地位(勢)不同了。
(9)逝:往。[1]
(10)君懷:指宕子的心。良:很久,早已。
賞析
詩人自比“宕子妻”,以思婦被遺棄的不幸遭遇來比喻自己在政治上被排擠的境況,以思婦與丈夫的離異來比喻他和身為皇帝的曹丕之間的生疏“甚于路人”、“殊于胡越”。詩人有感于兄弟之間“浮沉異勢,不相親與”,進一步以“清路塵”與“濁水泥”來比喻二人境況懸殊。“愿為西南風,長逝人君懷”,暗吐出思君報國的衷腸;而“
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則對曹丕的絕情寡義表示憤慨,流露出無限凄惶之感。全詩處處從思婦的哀怨著筆,句句暗寓詩人的遭際,詩情與寓意渾然無間,意旨含蓄,筆致深婉,確有“情兼雅怨”的特點。
這首詩的起句與結(jié)尾都相當精妙。起句既寫實景,又渲染出凄清冷寂的氣氛,籠罩全詩。月照高樓之時,正是相思最切之際,那徘徊徜徉的月光勾起思婦的縷縷哀思——曹植所創(chuàng)造的“明月”、“高樓”、“思婦”這一組意象,被后代詩人反復運用來表達閨怨。詩歌結(jié)尾,思婦的思念就象那縷飄逝的輕風,“君懷良不開”,她到哪里去尋找歸宿呢?結(jié)尾的這縷輕風與開首的那道月光共同構(gòu)成了一種幽寂清冷的境界。
鑒賞
開頭兩句用的是托物起興的手法。明月在中國詩歌傳統(tǒng)里,起著觸發(fā)懷想相思的作用,比如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月光月夜,會撩起詩人綿綿不盡的思緒,勾起心中思念怪掛懷的人或事。當皎潔的明月照著高樓,清澄的月光如徘徊不止的流水輕輕晃動著,佇立在高樓上登高望遠的思婦,在月光的沐浴下傷嘆著無盡哀愁。曹植接著采用自問自答的形式,牽引出怨婦幽幽地敘述悲苦的身世,這同時也是曹植牽動了對自己崎嶇境遇的感慨。從明月撩動心事到引述內(nèi)心苦悶,曹植寫得流暢自然,不著痕跡,成為“建安絕唱”。
丈夫外行已經(jīng)超過十年了,為妻的常常形只影單的一人獨處。夫妻本來像塵和泥那般共同一體,如今丈夫卻像路上的輕塵,自己則成了水中的濁泥。輕塵浮空飛揚,濁泥卻深沉水底,一浮一沉地位迥不相同,什么時候才能重會和好?曹植于此自比“濁水泥”的棄婦,“清路塵”指的是曹丕曹睿。曹丕繼位后不再顧念手足之情,疏遠甚至防范著自己的親弟。曹睿稱王時,曹植多次上表上書自試,終究無法獲得任用。所以曹植用了濁泥和清塵的遠離相互映照,襯托出和兄長侄子形勢兩異的遙遠距離。
曹植盼望著骨肉相諧和好,期盼能在曹丕曹睿身旁效力獻功。所以他說但愿能化作一陣西南風,隨風重投丈夫,也就是兄長侄子的懷抱?墒钦煞虻膽驯羰遣婚_展,曹丕曹睿始終防我疑我,做妻子的我無人可依靠,曹植“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yè),流金石之功”的抱負就不能實現(xiàn)。人一般能在外在環(huán)境的壓迫困窘而激發(fā)出潛在的力量,曹植就是這樣。當他意氣風發(fā)、開朗無憂的時候,只能寫些騎馬射箭、山明水秀等沒有深刻內(nèi)涵的詩文,對后世影響不深。而為人稱道的,是后來落魄時迸發(fā)出來的火花。
創(chuàng)作背景
曹植的詩歌,一般皆以建安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的曹植正值年少氣盛之際,以洋溢的才華令人側(cè)目外,更因此受盡了父親疼愛。曹操對這個“每見進難問,應聲而對”的兒子,是“特見寵愛”的。于是這個時期的曹植,過的是富貴無憂的公子哥兒的生活,詩歌里也就充滿著少年人的雄心壯志及趾高氣揚的意味,《白馬篇》可作代表。而本來憑著出色的天賦與才華,曹植極有可能繼承其父的霸業(yè),只可惜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jié)”,終于漸漸使曹操對他喪失信心。相反的,曹植的同父同母的兄長曹丕卻自重自持,雖然才華光芒皆稍遜其弟,但曹操考量“文帝御之以術(shù),矯情自飾,宮人左右并為之說,故遂定為嗣”(《三國志》)。
曹操的逝世,是一代風云的終結(jié),同時也是曹植生命中的轉(zhuǎn)捩點。曹丕繼位以后,對這個一度曾是王位準繼承者的弟弟十分防備。他不只把曹植分封至京城以外,使他遠離政治權(quán)力中心,甚至還設(shè)了“監(jiān)國使者”,以防其弟圖謀不軌,威脅本身的地位。人們耳熟能詳?shù)摹?a href="/gushi/gssbs/23724.htm" target="_blank" class="lt">七步詩》:“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說的正是曹植在曹丕的脅迫下,所作的一首哀泣骨肉相殘的詩歌。這首詩歌真正的淵源不可考究,流傳的版本亦有不同,出于曹植之手的可能性也很低,可是從這首詩里,還是得以見出曹丕兄弟間相互爭斗猜忌確屬事實。
展開全文這首詩的起句與結(jié)尾都相當精妙。起句既寫實景,又渲染出凄清冷寂的氣氛,籠罩全詩。月照高樓之時,正是相思最切之際,那徘徊徜徉的月光勾起思婦的縷縷哀思——曹植所創(chuàng)造的“明月”、“高樓”、“思婦”這一組意象,被后代詩人反復運用來表達閨怨。詩歌結(jié)尾,思婦的思念就象那縷飄逝的輕風,“君懷良不開”,她到哪里去尋找歸宿呢?結(jié)尾的這縷輕風與開首的那道月光共同構(gòu)成了一種幽寂清冷的境界。
鑒賞
開頭兩句用的是托物起興的手法。明月在中國詩歌傳統(tǒng)里,起著觸發(fā)懷想相思的作用,比如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月光月夜,會撩起詩人綿綿不盡的思緒,勾起心中思念怪掛懷的人或事。當皎潔的明月照著高樓,清澄的月光如徘徊不止的流水輕輕晃動著,佇立在高樓上登高望遠的思婦,在月光的沐浴下傷嘆著無盡哀愁。曹植接著采用自問自答的形式,牽引出怨婦幽幽地敘述悲苦的身世,這同時也是曹植牽動了對自己崎嶇境遇的感慨。從明月撩動心事到引述內(nèi)心苦悶,曹植寫得流暢自然,不著痕跡,成為“建安絕唱”。
丈夫外行已經(jīng)超過十年了,為妻的常常形只影單的一人獨處。夫妻本來像塵和泥那般共同一體,如今丈夫卻像路上的輕塵,自己則成了水中的濁泥。輕塵浮空飛揚,濁泥卻深沉水底,一浮一沉地位迥不相同,什么時候才能重會和好?曹植于此自比“濁水泥”的棄婦,“清路塵”指的是曹丕曹睿。曹丕繼位后不再顧念手足之情,疏遠甚至防范著自己的親弟。曹睿稱王時,曹植多次上表上書自試,終究無法獲得任用。所以曹植用了濁泥和清塵的遠離相互映照,襯托出和兄長侄子形勢兩異的遙遠距離。
曹植盼望著骨肉相諧和好,期盼能在曹丕曹睿身旁效力獻功。所以他說但愿能化作一陣西南風,隨風重投丈夫,也就是兄長侄子的懷抱?墒钦煞虻膽驯羰遣婚_展,曹丕曹睿始終防我疑我,做妻子的我無人可依靠,曹植“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yè),流金石之功”的抱負就不能實現(xiàn)。人一般能在外在環(huán)境的壓迫困窘而激發(fā)出潛在的力量,曹植就是這樣。當他意氣風發(fā)、開朗無憂的時候,只能寫些騎馬射箭、山明水秀等沒有深刻內(nèi)涵的詩文,對后世影響不深。而為人稱道的,是后來落魄時迸發(fā)出來的火花。
創(chuàng)作背景
曹植的詩歌,一般皆以建安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的曹植正值年少氣盛之際,以洋溢的才華令人側(cè)目外,更因此受盡了父親疼愛。曹操對這個“每見進難問,應聲而對”的兒子,是“特見寵愛”的。于是這個時期的曹植,過的是富貴無憂的公子哥兒的生活,詩歌里也就充滿著少年人的雄心壯志及趾高氣揚的意味,《白馬篇》可作代表。而本來憑著出色的天賦與才華,曹植極有可能繼承其父的霸業(yè),只可惜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jié)”,終于漸漸使曹操對他喪失信心。相反的,曹植的同父同母的兄長曹丕卻自重自持,雖然才華光芒皆稍遜其弟,但曹操考量“文帝御之以術(shù),矯情自飾,宮人左右并為之說,故遂定為嗣”(《三國志》)。
曹操的逝世,是一代風云的終結(jié),同時也是曹植生命中的轉(zhuǎn)捩點。曹丕繼位以后,對這個一度曾是王位準繼承者的弟弟十分防備。他不只把曹植分封至京城以外,使他遠離政治權(quán)力中心,甚至還設(shè)了“監(jiān)國使者”,以防其弟圖謀不軌,威脅本身的地位。人們耳熟能詳?shù)摹?a href="/gushi/gssbs/23724.htm" target="_blank" class="lt">七步詩》:“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說的正是曹植在曹丕的脅迫下,所作的一首哀泣骨肉相殘的詩歌。這首詩歌真正的淵源不可考究,流傳的版本亦有不同,出于曹植之手的可能性也很低,可是從這首詩里,還是得以見出曹丕兄弟間相互爭斗猜忌確屬事實。
曹植(cáo zhí)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曹魏著名文學家,建安文學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后謚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后人因他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的評價。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