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山山行》
宋代·梅堯臣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云外一聲雞。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清晨,連綿起伏的魯山,千峰競秀,忽高忽低,蔚為壯觀,正好迎合了我愛好自然景色的情趣。
一路上,奇峰峻嶺在眼前不斷地變換,沉醉于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覽的野趣,竟忘了走到了什么地方。
太陽高升,霜雪融落,山林顯得愈加寂靜空蕩,笨熊正在緩慢地爬著大樹,鹿兒正在悠閑地喝著小溪的潺潺流水。
看不到房舍,也望不見炊煙,我心中不禁疑問,山里是否也有人家居。烤驮谶@時,忽聽得遠處云霧繚繞的山間傳來一聲雞鳴。
注釋
⑴魯山:一名露山,在河南魯山縣東北,接近襄城縣境。
⑵適:恰好。野情:喜愛山野之情。愜(qiè):心滿意足。
⑶隨處改:(山峰)隨觀看的角度的變化而變化。
⑷幽徑:小路。
⑸熊升樹:熊爬上樹。一作大熊星座升上樹梢。
⑹何許:何處,哪里。
⑺云外:形容遙遠。一聲雞:暗示有人家。
賞析
這首詩運用豐富的意象,動靜結合,描繪了一幅斑斕多姿的山景圖:深秋時節(jié),霜降臨空,詩人在魯山中旅行。山路上沒有其他人,詩人興致勃勃,一邊趕路一邊欣賞著千姿百態(tài)的山峰和山間的種種景象。仿佛從云外傳來的一聲雞鳴,告訴詩人有人家的地方還很遠很遠。
這是一首五律,但不為格律所縛,寫得新穎自然,曲盡山行情景。
山路崎嘔,對于貪圖安逸,怯于攀登的人來說,“山行”不可能有什么樂趣。山野荒寂,對于酷愛繁華,留戀都市的人來說,“山行”也不會有什么美感和詩意。此詩一開頭就將這一類情況一掃而空,興致勃勃地說:“適與野情愜”——恰恰跟作者愛好山野風光的情趣相合。下句對此作了說明:“千山高復低!卑磿r間順序,兩句為倒裝。一倒裝,既
突出了愛山的情趣,又顯得跌宕有致。“千山高復低”,這當然是“山行”所見?匆娏松揭胺浅O矏,心中很滿足,群山連綿起伏的,時高時低,一個“愜”字,足以體會出當時作者心滿意足的心情!斑m與野情愜”,則是 “山行”所感。首聯(lián)只點“山”而“行”在其中。
頷聯(lián)進一步寫“山行”!昂梅濉敝胺濉奔词恰扒礁邚偷汀;“好峰”之“好”則包含了詩人的美感,又與“適與野情愜”契合。說“好峰隨處改”,見得人在“千山”中繼續(xù)行走,也繼續(xù)看山,眼中的“好峰”也自然移步換形,不斷變換美好的姿態(tài)。第四句才出“行”字,但不單是點題!皬健倍弧坝摹,“行”而曰“獨”,正合了詩人的“野情”。著一“迷”字,不僅傳“幽”、“獨”之神,而且以小景見大景,進一步展示了“千山高復低”的境界。山徑幽深,容易“迷”;獨行無伴,容易“迷”;“千山高復低”,更容易“迷”。著此“迷”字,更見野景之幽與野情之濃。
頸聯(lián)“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互文見意,寫“山行”所見的動景!八洹眲t“林空”,既點時,又寫景。霜未落而林未空,林中之“熊”也會“升樹”,林中之“鹿”也要“飲溪”;但樹葉茂密,遮斷視線,“山行”者很難看見“熊升樹”與“鹿飲溪”的野景,作者特意寫出“霜落”、“林空”與“熊升樹”、“鹿飲溪”之間的因果關系,正是為了表現(xiàn)出那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惟其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所以飽含著“山行”者的“野情”!八洹倍靶苌龢洹,“林空”而“鹿飲溪”,很是閑適,野趣盎然。
蘇軾《高郵陳直躬處士畫雁》詩云:“野雁見人時,未起意先改。君從何處看,得此無人態(tài)?無乃枯木形,人禽兩自在!······”梅堯臣從林外“幽徑”看林中,見“熊升樹”、“鹿飲溪”,那正是蘇軾所說的“無人態(tài)”,因而就顯得“自在”。熊“自在”,鹿“自在”,看“熊升樹”、“鹿飲溪”的人也“自在”。
歐陽修《六一詩話》云:“圣俞嘗語余曰:‘詩家雖主意,而造語亦難。若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為善也。必能狀難狀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然后為至矣!贝寺(lián)就可以說是“狀難狀之景如在目前”。而且還“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熊升樹”、“鹿飲溪”而未受到任何驚擾,見得除“幽徑”的“獨行”者而外,四野無人,一片幽寂;而“獨行”者看了!靶苌龢洹,又看“鹿飲溪”,其心情之閑靜愉悅,也見于言外。從章法上看,這一聯(lián)不僅緊承上句的“幽”、“獨”而來,而且對首句“適與野情愜”作了更充分的表現(xiàn)。
全詩以“人家在何許?云外一聲雞”收尾,余味無窮。杜牧的“白云生處有人家”,是看見了人家。王維的“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是看不見人家,才詢問樵夫。這里又是另一番情景:望近處,只見“熊升樹”、“鹿飲溪”,沒有人家;望遠方,只見白云浮動,也不見人家;于是自己問自己:“人家在何許”呢?恰在這時,云外傳來一聲雞叫,仿佛是有意回答詩人的提問:“這里有人家哩,快來休息吧!”兩句詩,寫“山行”者望云聞雞的神態(tài)及其喜悅心情,都躍然可見、宛然可想。
鑒賞
深秋時節(jié),霜降臨空,詩人在魯山旅行。山路上沒有其他人,詩人興致勃勃,一邊趕路一邊欣賞著千姿百態(tài)的山峰和山間的種種景象。仿佛從云外傳來的一聲雞鳴,告訴詩人有家人的地方還很遠很遠。
本詩是作者梅堯臣登山的一個過程,首先表達的是登山抒懷的一種喜悅,看到奇美的景色作者感到無比的驚喜與心曠神怡,但是到了最后作者才發(fā)現(xiàn)有人家的地方還很遠很遠。在山中走著走著,幽靜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見炊煙,自己也懷疑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問一聲“人家在何許(何處)”;正在沉思的時候,忽聽得從山間白云上頭傳來“喔喔”一聲雞叫。噢,原來住家還在那高山頂哩。這最后一句“云外一聲雞”,非常自然,確實給人以“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的感覺。
首聯(lián)
看見了山野非常喜愛,心中很滿足,群山連綿起伏的,時高時低,一個“愜”字,足以體會出當時作者心滿意足的心情。
魯山層巒疊嶂,千峰競秀,一高一低,蔚為壯觀,正好投合“我”愛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這就是開頭兩句詩的意思,說明所以要登魯山游覽,是因為內(nèi)合情趣,外有好景,也就成行了。
頷聯(lián)
優(yōu)美的山峰波浪起伏,走在幽靜的小路上,仿佛走進了迷宮似的,一個“迷”字,說明詩人當時被小路迷糊了的優(yōu)雅心情。
走到一處可以看到一種好峰,再走向另一處,又可以看到另一種奇嶺,所以說“隨處改”。“隨處改”這個“改”字下得妙,如果在山中坐立不動,總是一個角度看山,好峰就不“改”了,因為“行”,所以好峰才處處改,由一個畫面換成另一畫面。以“改”字體現(xiàn)“行”,正切合詩題“山行”的意思。一個人在山間小路上行走,曲曲彎彎,走著走著,連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時竟迷失了方向!坝膹姜毿忻浴保懊浴钡脑蛘窃娭姓f的,一是曲徑幽深,容易走錯路,二是獨行,自己一個人,無人指路,也容易走錯路,于是“迷”了。這里把一個人游山的體驗逼真地表現(xiàn)出來了。
展開全文頷聯(lián)進一步寫“山行”!昂梅濉敝胺濉奔词恰扒礁邚偷汀;“好峰”之“好”則包含了詩人的美感,又與“適與野情愜”契合。說“好峰隨處改”,見得人在“千山”中繼續(xù)行走,也繼續(xù)看山,眼中的“好峰”也自然移步換形,不斷變換美好的姿態(tài)。第四句才出“行”字,但不單是點題!皬健倍弧坝摹,“行”而曰“獨”,正合了詩人的“野情”。著一“迷”字,不僅傳“幽”、“獨”之神,而且以小景見大景,進一步展示了“千山高復低”的境界。山徑幽深,容易“迷”;獨行無伴,容易“迷”;“千山高復低”,更容易“迷”。著此“迷”字,更見野景之幽與野情之濃。
頸聯(lián)“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互文見意,寫“山行”所見的動景!八洹眲t“林空”,既點時,又寫景。霜未落而林未空,林中之“熊”也會“升樹”,林中之“鹿”也要“飲溪”;但樹葉茂密,遮斷視線,“山行”者很難看見“熊升樹”與“鹿飲溪”的野景,作者特意寫出“霜落”、“林空”與“熊升樹”、“鹿飲溪”之間的因果關系,正是為了表現(xiàn)出那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惟其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所以飽含著“山行”者的“野情”!八洹倍靶苌龢洹,“林空”而“鹿飲溪”,很是閑適,野趣盎然。
蘇軾《高郵陳直躬處士畫雁》詩云:“野雁見人時,未起意先改。君從何處看,得此無人態(tài)?無乃枯木形,人禽兩自在!······”梅堯臣從林外“幽徑”看林中,見“熊升樹”、“鹿飲溪”,那正是蘇軾所說的“無人態(tài)”,因而就顯得“自在”。熊“自在”,鹿“自在”,看“熊升樹”、“鹿飲溪”的人也“自在”。
歐陽修《六一詩話》云:“圣俞嘗語余曰:‘詩家雖主意,而造語亦難。若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為善也。必能狀難狀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然后為至矣!贝寺(lián)就可以說是“狀難狀之景如在目前”。而且還“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熊升樹”、“鹿飲溪”而未受到任何驚擾,見得除“幽徑”的“獨行”者而外,四野無人,一片幽寂;而“獨行”者看了!靶苌龢洹,又看“鹿飲溪”,其心情之閑靜愉悅,也見于言外。從章法上看,這一聯(lián)不僅緊承上句的“幽”、“獨”而來,而且對首句“適與野情愜”作了更充分的表現(xiàn)。
全詩以“人家在何許?云外一聲雞”收尾,余味無窮。杜牧的“白云生處有人家”,是看見了人家。王維的“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是看不見人家,才詢問樵夫。這里又是另一番情景:望近處,只見“熊升樹”、“鹿飲溪”,沒有人家;望遠方,只見白云浮動,也不見人家;于是自己問自己:“人家在何許”呢?恰在這時,云外傳來一聲雞叫,仿佛是有意回答詩人的提問:“這里有人家哩,快來休息吧!”兩句詩,寫“山行”者望云聞雞的神態(tài)及其喜悅心情,都躍然可見、宛然可想。
鑒賞
深秋時節(jié),霜降臨空,詩人在魯山旅行。山路上沒有其他人,詩人興致勃勃,一邊趕路一邊欣賞著千姿百態(tài)的山峰和山間的種種景象。仿佛從云外傳來的一聲雞鳴,告訴詩人有家人的地方還很遠很遠。
本詩是作者梅堯臣登山的一個過程,首先表達的是登山抒懷的一種喜悅,看到奇美的景色作者感到無比的驚喜與心曠神怡,但是到了最后作者才發(fā)現(xiàn)有人家的地方還很遠很遠。在山中走著走著,幽靜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見炊煙,自己也懷疑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問一聲“人家在何許(何處)”;正在沉思的時候,忽聽得從山間白云上頭傳來“喔喔”一聲雞叫。噢,原來住家還在那高山頂哩。這最后一句“云外一聲雞”,非常自然,確實給人以“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的感覺。
首聯(lián)
看見了山野非常喜愛,心中很滿足,群山連綿起伏的,時高時低,一個“愜”字,足以體會出當時作者心滿意足的心情。
魯山層巒疊嶂,千峰競秀,一高一低,蔚為壯觀,正好投合“我”愛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這就是開頭兩句詩的意思,說明所以要登魯山游覽,是因為內(nèi)合情趣,外有好景,也就成行了。
頷聯(lián)
優(yōu)美的山峰波浪起伏,走在幽靜的小路上,仿佛走進了迷宮似的,一個“迷”字,說明詩人當時被小路迷糊了的優(yōu)雅心情。
走到一處可以看到一種好峰,再走向另一處,又可以看到另一種奇嶺,所以說“隨處改”。“隨處改”這個“改”字下得妙,如果在山中坐立不動,總是一個角度看山,好峰就不“改”了,因為“行”,所以好峰才處處改,由一個畫面換成另一畫面。以“改”字體現(xiàn)“行”,正切合詩題“山行”的意思。一個人在山間小路上行走,曲曲彎彎,走著走著,連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時竟迷失了方向!坝膹姜毿忻浴保懊浴钡脑蛘窃娭姓f的,一是曲徑幽深,容易走錯路,二是獨行,自己一個人,無人指路,也容易走錯路,于是“迷”了。這里把一個人游山的體驗逼真地表現(xiàn)出來了。
梅堯臣(méi yáo chén)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xiàn)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jiān)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熱門古詩分類
贊助商鏈接
梅堯臣的詩
- 《與二弟過溪至廣教蘭若》
- 《杜和州寄新醅吳正仲云家有海鮮約予攜往就酌》
- 《濄口得雙鱖魚懷永叔》
- 《和江鄰幾景德寺避暑》
- 《次韻奉和永叔謝王尚書惠牡丹》
- 《夢登河漢》
- 《黃敏復尉新城》
- 《和楊直講夾竹花圖》
- 《韓玉汝遺油》
- 《答宣闐司理》
- 《次韻和吳沖卿傷何濟川》
- 《次韻答德化尉郭功甫遂以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