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国99久久|久久久久99精品国产片|日韩国产欧美在线视频|中文字幕亚洲日韩第一页

<abbr id="w4mkm"><ul id="w4mkm"></ul></abbr>
  • <option id="w4mkm"><kbd id="w4mkm"></kbd></option>
  • <cite id="w4mkm"><fieldset id="w4mkm"></fieldset></cite>
    當前位置:電子課本網(wǎng) > 古詩大全 > 含有地名的古詩 > 

    陪裴使君登岳陽樓

    《陪裴使君登岳陽樓》

    唐代·杜甫

    湖闊兼云霧,樓孤屬晚晴。
    禮加徐孺子,詩接謝宣城。
    雪岸叢梅發(fā),春泥百草生。
    敢違漁父問,從此更南征。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洞庭湖廣闊無邊還兼有起云涌,岳陽樓孤獨無依又處于晚霞放晴。
    裴使君把我當徐孺子那樣對待禮遇有加,我應(yīng)和著裴使君就像應(yīng)和著謝宣城。
    我感覺我就像湖岸積之中的一叢梅花綻放了,我還感覺我就像百一樣從春天泥土里萌生。
    我哪敢違背漁父的關(guān)問呢?我從此就要更改我原來的念頭不再像屈原那樣去南行。
    注釋
    ①闊:與孤相照。
    ②屬(zhǔ):當也。
    ③徐孺子:豫章南昌人。時陳蕃為太守,以禮請署功曹。
    ④謝宣城:《謝眺傳》:除秘書丞,未拜,仍轉(zhuǎn)中書郎,出為宣城太守。
    ⑤“敢違漁父問”:怎么敢違背漁夫的關(guān)問呢?引自《楚辭》:“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漁父見而問之!
    ⑥“從此更南征”:從此之后就要更改原來的念頭不再去南行了。引自《離騷》:“濟沅湘兮南征。”
    創(chuàng)作背景
      大歷四年春,詩人離開岳陽至潭州、郴州等地時是由白馬潭(今湘陰境內(nèi))裴隱宅出發(fā)的。
    賞析
      大歷四年春,詩人離開岳陽至潭州、郴州等地時是由白馬潭(今湘陰境內(nèi))裴隱宅出發(fā)的。
      首聯(lián)描寫與洞庭湖闊大之景,次聯(lián)“禮加徐孺子,詩接謝宣城”,寫出了杜甫把自己比做東漢時的名賢徐稚,把裴使君比做禮賢下士的陳蕃,可知杜甫在岳陽的數(shù)月,受到了非常好的款待。謝宣城指南北朝齊時的詩人謝眺。他文章清麗,擅長五言詩,曾出任宣城太守,故又有謝宣城之稱。杜甫在此處,把裴使君比為謝眺,甚為贊譽!霸娊印币徽Z杜甫對裴使君詩歌的唱對。裴使君如此禮遇款待,一同登樓共賞湖光色。此時此刻,杜甫心情能不激動。杜甫到岳陽對裴使君說,也是十分高興的。當看到饑寒交迫的老友,如此落寞,給以溫暖的款待是必然的。故杜甫在岳陽時得到了精神和物質(zhì)上的安慰。故有“雪岸叢梅發(fā),春泥百草生。敢違漁父問,從此更南征”的詩唏。
      最后兩句,歷來見仁見智。對“漁父問”的典故,凡讀過《屈原列傳》的人都會記得漁父勸說屈原“與世推移”“隨其流揚其波”的話。那么,杜甫用此典其意何在呢?“禮加徐孺子,詩接謝宣城!笔欠Q贊裴使君的,這應(yīng)該沒有疑義。稱贊的原因,我想絕不只是場面上的客套。不管出于何種動機,裴使君款待了杜甫,且陪杜甫(不是杜甫陪裴使君)登樓遠眺。但僅僅因為這一點就口不對心地妄加頌辭,恐怕不是杜甫一貫的為人處事的風格。在江陵時,杜甫就曾多次稱頌過鎮(zhèn)守荊州的陽城郡王衛(wèi)伯玉——盡管衛(wèi)伯玉并不是科舉出身,也不懂詩詞歌賦,但他卻掌管著荊州的軍政大權(quán)。杜甫的稱贊其實是一種“感情投資”,希望以文詞上發(fā)自內(nèi)心的贊美博得衛(wèi)的好感,再次“托身官府”續(xù)寫在成都時與嚴武相交的翻版故事。可惜的是,衛(wèi)伯玉不是嚴武,杜甫的“示愛”在今天看來便成了一種可笑而又令人心痛的單相思。以此來推演,也可以把《陪裴使君登岳陽樓》看作是杜甫在江陵一系列詩作的續(xù)篇。杜甫此時對裴使君能收留、重用自己是心存希望的,從詩中可以看出,裴使君也是文人出身,而文人就應(yīng)該對我杜甫這樣的大詩人禮遇、關(guān)照、撫慰甚至起用的。只是這樣的心思不能明言,畢竟與裴使君素昧平生,自己對裴使君的為人還不太清楚。所以,只能在詩的結(jié)尾含蓄地借典喻事道出自己的愿望:希望你裴使君像陳蕃那樣,待我如徐孺子,那么我就可以違背漁父的勸說,留在岳陽從此不再“與世推移”,不用再漂泊流浪了;換言之,如果你裴使君不能“禮加徐孺子”,那么我豈敢違背漁父的勸說,只好“與世推移”,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跟著感覺走”,繼續(xù)無奈地“南征”。 可能裴使君沒有讀出杜甫的意思或者是領(lǐng)會了而裝作不知、不愿理睬,總之,杜甫很快離開了岳陽奔向衡州。從某種意義上說,岳陽其實是杜甫的另一個傷心之地(只是傷心的程度不如在江陵,因為他對留在岳陽本沒有抱太大的希望)。但離開岳陽后不久后所作的《南征》詩中的“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兩句,分明道出了心中的不滿與憤慨,這其中,恐怕也應(yīng)該分一點兒給岳陽及岳陽的裴使君吧。
    展開全文
    唐代杜甫杜甫(dù fǔ)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