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感秋寄遠上人 / 秦中寄遠上人》
唐代·孟浩然
一丘常欲臥,三徑苦無資。
北土非吾愿,東林懷我?guī)煛?br />黃金燃桂盡,壯志逐年衰。
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本想長久地歸隱山林,又苦于無錢舉步維艱。
滯留長安不是我心愿,心向東林把我?guī)煈涯睢?br />黃金像燒柴一般耗盡,壯志隨歲月逐日衰減。
黃昏里吹來蕭瑟涼風,聽晚蟬聲聲愁緒更添。
注釋
⑴遠上人:上人是對僧人的敬稱,遠是法號。事跡未詳。
⑵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隱居山林。語出《晉書·謝鯤傳》。
⑶三徑:《三輔決錄》卷一謂“蔣翊歸鄉(xiāng)里,荊棘塞門,舍中有三徑,不出,唯求仲、羊仲從之游”。后便指歸隱后所住的田園。
⑷東林:指廬山東林寺,這里借指遠上人所在的寺院。
⑸黃金燃桂盡:《戰(zhàn)國策·楚策三》謂“楚國之食貴于玉,薪貴于桂”。這里喻處境窘困。燃桂:燒貴如桂枝的柴。
⑹聞蟬:聽蟬鳴能引起人悲秋之感。盧思道《聽鳴蟬篇》有“聽鳴蟬,此聽悲無極”。
鑒賞
從這首詩的內(nèi)容看,當為孟浩然在長安落第之后的作品。詩中充滿了失意、悲哀與追求歸隱的情緒,是一首坦率的抒情詩。
第一聯(lián)從正面寫“所欲”。作者的所欲,原本為隱逸;但詩中不用隱逸而用“一丘”、“三徑”的典故!耙磺稹鳖H具山野形象,“三徑”自有園林風光。用形象以表明隱逸思想,是頗為自然的。然而“苦無資”三字卻又和作者所欲發(fā)生了矛盾,透露出他窮困潦倒的景況。
“北土非吾愿”,是從反面寫“不欲”!氨蓖痢敝浮扒刂小,亦即京城長安,
是士子追求功名之地,這里用以代替做官,此句表明了不愿做官的思想。因而,詩人身在長安,不由懷念起廬山東林寺的高僧來了。“東林懷我?guī)煛笔翘搶,一個“懷”字,表明了對“我?guī)煛钡淖鹁磁c愛戴,暗示追求隱逸的思想,并緊扣詩題中的“寄遠上人”。這二句,用“北士”以對“東林”,用“非吾愿”以對“懷我?guī)煛保瑢ε枷喈敼し(wěn)。同時正反相對,相得益彰,更能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詩人進而抒寫自己滯留帝京的景況和遭遇!包S金燃桂盡”,表現(xiàn)了旅況的窮困;“壯志逐年衰”,表現(xiàn)了心意的灰懶。對偶不求工穩(wěn),流暢自然,意似順流而下,這正是所謂“上下相須,自然成對”(《文心雕龍·麗辭》)。
七句寫“涼風”,八句寫“蟬鳴”。這些景物,表現(xiàn)出秋天的景象。涼風瑟瑟,蟬鳴嘶嘶,很容易使人產(chǎn)生哀傷的情緒。再加以作者身居北土,旅況艱難,官場失意,呼吁無門,所以會感到“益悲”。
這首詩最顯著的特點,在于直抒胸臆。感情的難以抒發(fā),在于抽象。詩人常借用具體事物的形象描寫以抒發(fā)感情;表達感情的詞語,往往一字不用。而此詩卻一反這種通常的寫法。對“一丘”稱“欲”,對“無資”稱“苦”;對“北土”則表示“非吾愿”,思“東林”于是“懷我?guī)煛;求仕進而不能,這使得作者的壯志衰頹;流落秦中,窮愁潦倒;感受到?jīng)鲲L、聽到蟬聲而“益悲”。這種寫法,有如畫中白描,不加潤色,直寫心中的哀愁苦悶。而讀者讀來并不感到抽象,反而顯得詩人的率真和詩風的明朗。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孟浩然第一次到長安應(yīng)舉不中、滯留至秋天時,即開元十五年(727)至開元十七年(729)間?婆e考試,在春天舉行,落榜后不離開長安,一般是準備來年再考。孟浩然未必沒有這樣的打算。但秋天到來時,他在長安待不下去了,就寫了這首詩寄給遠方友人遠上人,抒發(fā)悲懷。
展開全文詩人進而抒寫自己滯留帝京的景況和遭遇!包S金燃桂盡”,表現(xiàn)了旅況的窮困;“壯志逐年衰”,表現(xiàn)了心意的灰懶。對偶不求工穩(wěn),流暢自然,意似順流而下,這正是所謂“上下相須,自然成對”(《文心雕龍·麗辭》)。
七句寫“涼風”,八句寫“蟬鳴”。這些景物,表現(xiàn)出秋天的景象。涼風瑟瑟,蟬鳴嘶嘶,很容易使人產(chǎn)生哀傷的情緒。再加以作者身居北土,旅況艱難,官場失意,呼吁無門,所以會感到“益悲”。
這首詩最顯著的特點,在于直抒胸臆。感情的難以抒發(fā),在于抽象。詩人常借用具體事物的形象描寫以抒發(fā)感情;表達感情的詞語,往往一字不用。而此詩卻一反這種通常的寫法。對“一丘”稱“欲”,對“無資”稱“苦”;對“北土”則表示“非吾愿”,思“東林”于是“懷我?guī)煛;求仕進而不能,這使得作者的壯志衰頹;流落秦中,窮愁潦倒;感受到?jīng)鲲L、聽到蟬聲而“益悲”。這種寫法,有如畫中白描,不加潤色,直寫心中的哀愁苦悶。而讀者讀來并不感到抽象,反而顯得詩人的率真和詩風的明朗。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孟浩然第一次到長安應(yīng)舉不中、滯留至秋天時,即開元十五年(727)至開元十七年(729)間?婆e考試,在春天舉行,落榜后不離開長安,一般是準備來年再考。孟浩然未必沒有這樣的打算。但秋天到來時,他在長安待不下去了,就寫了這首詩寄給遠方友人遠上人,抒發(fā)悲懷。
孟浩然(mènɡ hào rán)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jié)義,喜濟人患難,工于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后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余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熱門古詩分類
贊助商鏈接
孟浩然的詩
- 《游江西留別富陽裴、劉二少府》
- 《陪盧明府泛舟回作》
- 《送賈升主簿之荊府》
- 《送張祥之房陵》
- 《送謝錄事之越》
- 《登龍興寺閣》
- 《登峴山亭,寄晉陵張少府》
-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 唐詩三百首
- 《同儲十二洛陽道中作》
- 《和張判官登萬山亭,因贈洪府都督韓公》
- 《贈王九》
- 《宴張記室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