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旦(lǐ dàn)
唐睿宗李旦(662年6月22日[1] —716年7月13日),初名李旭輪,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則天幼子,唐中宗李顯同母弟。初封殷王,領冀州大都督。他一生兩度登基,二讓天下,在位時間文明元年至載初二年(684年―690年)和景云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712年),共在位8年。公元690年讓位于母后武則天,被封為皇嗣。公元710年再度即位。公元712年禪位于子李隆基(唐玄宗),稱太上皇,居五年去世,享年五十五歲,廟號唐睿宗,謚號玄真大圣大興孝皇帝,葬于橋陵。
生平
早年經(jīng)歷
龍朔二年六月一日(662年6月22日)李旦生于長安蓬萊宮含涼殿,是唐高宗第八子,武則天的幼子,唐中宗母弟。當年十一月十八日即封殷王,遙領冀州大都督、單于大都護、右金吾衛(wèi)大將軍。及長,謙恭孝友,好學,工草隸,尤愛文字訓詁之書。乾封元年,徙封豫王?傉露,徙封冀王。初名旭輪,至是去“旭”字。上元二年,徙封相王,拜右衛(wèi)大將軍。儀鳳三年,遷洛牧;永隆二年(681年),改名旦,徙封豫王。
二讓天下
唐睿宗一生曾兩度登基即位。第一次是在嗣圣元年(684)春二月七日,即高宗皇帝死后的第二年,他以豫王的身份取代了皇兄李顯,時年22歲,[3] 與高宗登基時的年齡一模一樣。不過,他第二次登基已經(jīng)是景云元年(710)六月二十四日,也就是在中宗死后的當年,這次即位是以相王的身份取代了中宗的兒子少帝,即溫王李重茂。兩次即位相距長達27年。在這27年中,唐王朝的中央政局波詭云譎,令后人眼接不暇。睿宗一生,稱得上富有傳奇色彩。
一讓母親
他第一次即位,是武則天在洛陽宮中廢皇帝李顯為廬陵王的第二天。由于這時武則天的政治經(jīng)營還沒有達到足以改朝換代的火候,身為她幼子的豫王李旦就被立為新君。李旦于是就成為繼李顯之后的唐朝第五任皇帝。
李旦即位以后,他不僅不能在正宮上朝聽政,且只能居住在別殿,武則天則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武則天能夠為兒子做的,就是在二月七日立他為新君的同一天,把他的王妃劉氏立為皇后;幾天以后,又把他的
唐睿宗李旦(662年6月22日[1] —716年7月13日),初名李旭輪,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則天幼子,唐中宗李顯同母弟。初封殷王,領冀州大都督。他一生兩度登基,二讓天下,在位時間文明元年至載初二年(684年―690年)和景云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712年),共在位8年。公元690年讓位于母后武則天,被封為皇嗣。公元710年再度即位。公元712年禪位于子李隆基(唐玄宗),稱太上皇,居五年去世,享年五十五歲,廟號唐睿宗,謚號玄真大圣大興孝皇帝,葬于橋陵。
生平
早年經(jīng)歷
龍朔二年六月一日(662年6月22日)李旦生于長安蓬萊宮含涼殿,是唐高宗第八子,武則天的幼子,唐中宗母弟。當年十一月十八日即封殷王,遙領冀州大都督、單于大都護、右金吾衛(wèi)大將軍。及長,謙恭孝友,好學,工草隸,尤愛文字訓詁之書。乾封元年,徙封豫王?傉露,徙封冀王。初名旭輪,至是去“旭”字。上元二年,徙封相王,拜右衛(wèi)大將軍。儀鳳三年,遷洛牧;永隆二年(681年),改名旦,徙封豫王。
二讓天下
唐睿宗一生曾兩度登基即位。第一次是在嗣圣元年(684)春二月七日,即高宗皇帝死后的第二年,他以豫王的身份取代了皇兄李顯,時年22歲,[3] 與高宗登基時的年齡一模一樣。不過,他第二次登基已經(jīng)是景云元年(710)六月二十四日,也就是在中宗死后的當年,這次即位是以相王的身份取代了中宗的兒子少帝,即溫王李重茂。兩次即位相距長達27年。在這27年中,唐王朝的中央政局波詭云譎,令后人眼接不暇。睿宗一生,稱得上富有傳奇色彩。
一讓母親
他第一次即位,是武則天在洛陽宮中廢皇帝李顯為廬陵王的第二天。由于這時武則天的政治經(jīng)營還沒有達到足以改朝換代的火候,身為她幼子的豫王李旦就被立為新君。李旦于是就成為繼李顯之后的唐朝第五任皇帝。
李旦即位以后,他不僅不能在正宮上朝聽政,且只能居住在別殿,武則天則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武則天能夠為兒子做的,就是在二月七日立他為新君的同一天,把他的王妃劉氏立為皇后;幾天以后,又把他的
長子永平郡王成器立為皇太子,同時改元文明,大赦天下。這些都是李旦作為皇帝應該得到的,然而此時所有國家政治事務全由武則天一人專決,李旦實際上是個傀儡皇帝。
同年,武則天又改元為光宅,一年用了三個年號。這似乎透露出,皇帝的母后武則天除了沒有改朝換代以外,在政治上已經(jīng)可以隨心所欲了。在此后的一個時期,發(fā)生了徐敬業(yè)揚州兵變和宗室越王貞等人的起兵。武則天一方面大開殺戒,威服政敵;同時又假意要還政。
垂拱二年(686)正月,武則天下詔還政于皇帝。李旦深知母后不是出于本意,也就假戲真做,堅決表示不同意,武則天也就順水推舟,依舊臨朝稱制,把持朝政。
轉過年來的春正月,武則天把皇帝的幾個兒子都封為親王:如成義為恒王,隆基為楚王,隆范為衛(wèi)王,隆業(yè)為趙王,儼然把李旦的帝王之尊抬得高高。
然而事實上,在武則天一步步走上政治峰巔的過程中,李旦這個皇帝只能是一個徒喚奈何的旁觀者而已。
永昌元年(689),武則天開始使用周歷。同時,改元為載初(689)。這一年,武則天開始使用了自己的新名字——曌。從此,為了避諱,發(fā)布的詔書就改稱“制書”。為了配合武則天的政治改作,不久有數(shù)萬人上表請愿,請求武則天實施改朝換代。當時,宗室和朝廷大臣中的反對派紛紛遭遇殺戮和滅門之禍,武則天的政治經(jīng)營已勢不可擋。
處于政治波瀾中心的皇帝李旦,更不能不有所表示。于是,在劉祎之死后不再發(fā)言的李旦也上表請求母后榮登大寶,并懇請賜自己姓武。他此舉未必是出于本意,卻使武則天的改朝換代有了一個臺階,也使自己得保平安。
天授元年(690)九月,武則天表示同意兒子李旦和群臣的請求,并于九月九日改唐建周。皇帝李旦被降為皇嗣,賜姓武,徙居東宮,其具儀一比皇太子,但是不給他皇太子的名分,皇嗣也就是候補性質的皇位繼承人。李旦的名字也改為“輪”;侍右簿统蔀榛蕦O,皇后劉氏也從降為妃。
睿宗第一次讓天下,就這樣完成了。
作為皇嗣的李旦,日子也并不平靜。不知什么原因,武則天寵信的戶婢韋團兒看中了這位不得志的皇嗣,曾想和他發(fā)生私情。李旦深知自身境遇,又怎么會引火燒身,就理所當然地拒絕了她。這樣就得罪了團兒,她就暗中在睿宗的妃子劉氏和德妃竇氏的住所埋了一個木頭人,然后告發(fā)她們行厭蠱妖法,詛咒武則天。結果,在長壽二年(693)正月二日,劉氏、竇氏進宮朝見武則天于嘉豫殿之后就被處死,秘密地埋在宮中,無人知道她們的下落。梓宮秘密,莫知所在,李旦再次即位以后,對二人都是招魂而葬。
對于兩個妃子的突然失蹤,皇嗣也不敢發(fā)問,在母后面前,泰然自若,好像從來沒有什么事發(fā)生。即使這樣,又有人告發(fā)他的竇德妃(玄宗的生母)的母親龐氏有所不軌,龐氏被判處斬,差點喪命。出面替龐氏洗刷冤情的御史徐有功,被加上“阿黨惡逆”的罪名判了絞刑,雖然最后沒有被殺,也被革職除名。
二讓皇兄
圣歷元年(698)三月,武則天將廢黜為廬陵王的李顯從房陵召回。李旦“數(shù)稱病不朝,請讓位于中宗”,顯然,李旦稱病只是一個借口,他是認為自己年幼,不愿意陷入和皇兄的政治較量。按照長幼的次序,兄長被迎接回到宮中,就表明母后還是有意把兄長選立為繼承人的。
李旦的推讓,不僅說明了他的明理和識趣,也使武則天可以名正言順地重立李顯,同時避免了他們兄弟二人之間的不和諧。這也保護了李顯。
武則天把中宗接回首都是防止有人挾持他反叛,隨時都可能殺了他;仕玫淖屛患缺Wo了哥哥,也讓自己有更多機會組織建立自己的政治集團,擴大自己勢力,同時也避免被嚴密監(jiān)視,一家人這時才被放出來。
結果,李旦這次以皇嗣身份讓位皇兄為皇太子,自己再次被封為相王。
神龍元年(705)張柬之等發(fā)動政變,殺死二張(張昌宗、張易之)兄弟,逼武則天退位,擁立太子李顯復位,是為唐中宗。中宗封李旦為安國相王,拜太尉,以宰相身份參預國政。不到一個月,相王就上表辭讓太尉和知政事,因為他態(tài)度堅決,中宗也只好答應。不久,中宗又別出心裁地想把相王立為皇太弟,這顯然與他推讓皇位繼承人的舉動有關。對這一稱呼,又因為相王的堅決推辭而作罷。
由于李旦的謙讓,他在中宗復辟以后的政治旋渦中,雖然屢屢遭受猜忌也能夠保得平安。
綜觀睿宗的二讓天下,他一讓母親,應系情非得已;二讓皇兄,原是事出有因。不過,睿宗二讓天下,均保自己平安如初,有驚無險,就連司馬光也評價說:“相王寬厚恭謹,安恬好讓,故經(jīng)武、韋之世,竟免于難!
幸而復位
景龍四年(710)六月,中宗被韋皇后和女兒安樂公主毒殺。少帝李重茂即位,改元唐隆。起初,宰相十幾人集體商議并由上官婉兒執(zhí)筆的中宗遺詔是,由韋后以皇太后臨朝稱制,而以時為安國相王的李旦加太尉參謀輔政。后來,韋后的黨羽認為不應該用相王輔政,實際上是韋后想仿效武則天把持朝政,把相王當作了一大障礙,是對曾經(jīng)做過大唐皇帝和皇嗣的李旦心懷疑忌。
李旦本來有中宗顧托遺志,而在韋后自懷私心剝奪其輔政權力的時候,他也從沒有正面爭鋒,一如既往地恭儉退讓,避免遭到已經(jīng)把持了朝政的韋后的陷害。
這說明,李旦在躲避政治斗爭旋渦的沖擊時,具有尋常人不曾具備的高超本領。
由于倒行逆施,韋后最終走上了末路窮途。李旦的三子李隆基、妹妹太平公主等聯(lián)絡禁軍將領擁兵入宮,將韋后誅殺,廢黜少帝李重茂,擁立李旦重新登基。
根據(jù)史書記載,在這場宮廷政變成功后,少帝也無奈下詔請讓位給叔父相王,相王依舊上表推讓。在眾人的強烈要求下,他才勉強同意。唐隆(710)元年六月二十四日,相王復即位于承天門樓,是為唐睿宗。大赦天下。
由于少帝李重茂自六月初七即位,二十四日就遜位,前后不足一個月,加上這期間還有韋后臨朝,他實際上并沒有掌握權力,所以無論是唐朝歷史上還是在歷史年表的譜系上都沒有把他當作一任皇帝。
睿宗復位后的第二個月,就把誅韋有功的三郎李隆基立為皇太子,同時,改元景云。
太極功夫
“太極”,是睿宗第二次在位期間的年號。景云三年(712年)正月初一,睿宗拜謁了太廟的列祖列宗,第二天才在正殿接受了群臣的新春朝賀。之后,他又舉行了南郊祭天大禮,大赦天下。改元“太極”。
這年五月,睿宗又在北郊祭祀,并改元為“延和”。也就是說,僅僅這一年,睿宗就使用了太極、延和二個年號。這一年中,睿宗作為皇帝也是飽受折磨,原因是他要在兒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之間尋求權力的平衡。
雖然“太極”年號只使用了不到半年,但睿宗在這一階段一直是在大耍太極功夫。
睿宗再次登基以后,在選擇繼承人時也犯過難。三子李隆基因為誅殺韋后、安樂公主以及擁立睿宗有大功,應該加以考慮;而李成器(李憲)是嫡長子,在睿宗第一次稱帝時曾經(jīng)被立為皇太子。在二人之間取舍,他一時也不便輕易表態(tài)。李成器深知三弟羽翼漸豐,為避隱太子玄武門之禍,提出“國家安則先立嫡長,國家危則先立有功”,主動退避。
李隆基被立為皇太子以后,太平公主和他因為權力之爭發(fā)生了矛盾,展開了較量。太平公主以唐隆之功,權傾朝野;同樣因功而被立為皇太子的李隆基,深諳權謀,非等閑之輩,他們之間勢必會有所沖突。很快,太平公主就發(fā)現(xiàn)自己低估了太子,不免對他有了幾絲忌憚。
從此,太平公主就把太子李隆基看成了自己政治上的對手,很想利用自己的權勢換太子。
睿宗在公主和皇太子之間,遇事遷就,采取不偏不倚、擺平兩方的平衡政策,不愿意也無法偏倚任何一方。每有宰相奏事,睿宗總是會先問“嘗與太平議否”,再問“與三郎議否”。當?shù)弥颂焦骱吞拥囊庖娨院,他才做決定。
總之,睿宗既不開罪于太平公主,又同太子保持政治上的聯(lián)系。太子、公主雙方互為敵手,卻對睿宗皇帝都有共同的政治需要;睿宗也正是在太平公主與太子的政治較量中保持著他的皇統(tǒng)地位。
睿宗的太極功夫是,希望能夠在兒子和妹妹之間找到政治合作的共同點,希望彼此能夠平和相處。他在這年五月把“太極”年號改為“延和”,其實已經(jīng)隱隱約約表達了這樣的期盼。然而,政治斗爭的法則,使他的這一追求化為泡影。
由于睿宗對太平公主的支持,使皇太子在當時的政局中處境不安,以至于有人在太子面前故意說:“當今天下,只有太平公主,而不知道還有什么太子殿下!”太平公主位高權重,朝野遍布其門客,使得她與渴望擁有更多權力的皇太子李隆基之間的沖突日益加劇并公開化了。
延和元年(712年)七月,天象出現(xiàn)了異常。作為太子對頭的太平公主一黨,借術士之口向睿宗報告:“根據(jù)天象,彗星出現(xiàn)預示除舊布新。帝座及前星有災,這顯示皇太子合做天子,不合更居東宮。”
他們的本意是,借天象唆使睿宗對皇太子的政治前途做出決定。也就是說,根據(jù)天象,睿宗要么傳位,要么就應當另立太子,不然天災就會降臨。
誰知,太平公主弄巧成拙,睿宗竟然決心“傳德避災”。
睿宗還回顧了自己在中宗之世的經(jīng)歷:當時,他見天象屢有變化,曾力勸中宗擇立賢子以應災異。因中宗不答應自己,他還一連幾天憂懼難安。睿宗說:“豈可在彼能諫,到了自己就不能呢!”
由于睿宗傳位的態(tài)度堅決,不僅太平公主等人的反對沒有效果,就連太子李隆基自己也鬧不明白。李隆基急忙入宮覲見,連連叩頭,請求父親睿宗給他個說法。
睿宗表示說:“你誅兇定亂,能安我宗廟社稷,F(xiàn)天意人事都已成熟了,不必疑慮!你若能盡孝心,現(xiàn)在機會來了,何必一定要等到柩前即位呢!”
睿宗向太子表達了自己堅決傳位的意愿,并目送李隆基流涕而出。到這時,睿宗似乎才長長地出了一口氣。
無奈傳位
睿宗為了求得政治的穩(wěn)定,他決定以禪位終結了自己這次短暫的帝王生涯。他的傳位太子實際上是拋棄了太平公主。睿宗雖然傳位,但還應當“自總大政”。維護太平公主權柄的同時保留自己的帝王權力。于是,睿宗又一次搞他的政治平衡。他說自己傳位以后要不忘國家,表示仍然會過問軍國大政。
延和元年(712年)七月二十五日,唐睿宗下詔傳位于太子李隆基,自稱“太上皇”,每五天在太極殿接受群臣的朝賀,仍自稱“朕”,三品以上除授及大刑獄仍然自決,命令稱誥、令。而唐玄宗每日受朝于武德殿,自稱“予”,決定三品以下除授及徒罪,命令稱制、敕。到這年的八月初三日,睿宗舉行了正式傳位的大典。太子李隆基即位,是為唐玄宗。到了第五天,改元“先天”,大赦天下。
睿宗這次傳位的做法,給玄宗李隆基即位后的政局埋下了隱患。
先天之變
太平公主地位特殊,又擁護李旦有功,所以在朝中有很高的威望,七個宰相五個是她的門生;李隆基不敢惹太平公主,一點小事惹了她就害怕地忙去告罪。
李隆基的登基,使太平公主陷入了恐慌之中。她馬上陷入了巨大的頹勢,她沒想到李旦會這么快就退位。她之前無數(shù)次勸李旦廢掉李隆基,改立別的太子。
太平公主說李隆基當太子時一直都有二心,李旦雖然覺得也有可能,但是一直在猶豫。如果換一個太子的話,李旦可能更受太平公主的協(xié)制。李隆基對太平公主一直懷恨在心,但是,因為李旦的健在,李隆基也不敢對太平公主動手。
李隆基登基后,因為朝政的問題,太上皇李旦越來越不滿,覺得他想對自己不利。太平公主也趁機勸李旦,應該廢掉李隆基。最后,李旦決定派李隆基戍邊,但最后又猶豫,沒了主意,推到下一年。
戍邊就是廢帝的暗示,李旦也很無奈。李隆基此時緊張得不得了,他很害怕,因為一旦被廢就只有死亡的下場。最后,李隆基決定孤注一擲,在下一年戍邊的前一個月發(fā)動政變,包圍太平公主府第,圍困了李旦。
太平公主逃到城外的山上,傷心之下自縊。李隆基也沒殺李旦,只是終身軟禁了他。太平公主的三個兒子,則都被李隆基處死 。
自此,李隆基皇權在握,九五之尊名至實歸。
病逝廟謚
開元四年(716)六月二十日,太上皇李旦崩于太極宮內之百福殿,年五十五。十月,葬于橋陵(今渭南豐山)。廟號睿宗,初謚大圣貞皇帝,天寶十三載(754),改謚曰玄真大圣大興孝皇帝。
歷史評價
史書中說他“謙恭孝友,好學,工草隸,尤愛文字訓詁之書”,應該不是虛譽。著名的景云銅鐘(今藏于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的銘文,武則天的母親楊氏順陵(位于今陜西咸陽)的墓碑,都出自睿宗的手筆。
睿宗一出生就擁有了親王爵位,爾后又兩次做皇帝,這樣的經(jīng)歷只有他的同胞皇兄唐中宗皇帝可與之相比。但是,作為李唐皇室的成員,像他那樣還做過皇嗣(候補性質的皇位繼承人),又曾經(jīng)被建議做皇太弟,而且還做過太上皇的,卻沒有第二位了。
不僅如此,在所有的帝王當中,有做過皇帝的父親者并不稀奇,但是同時又擁有一個也做過皇帝的母親的就不多了。父母都做過皇帝的,歷史上只有睿宗和中宗弟兄倆。睿宗更加與眾不同的是,他的三個哥哥(均武則天所生)都被立過皇太子,年長的兩位都沒能夠即位;他自己的兒子中也是長子與帝位無緣,最終是三郎繼位做了皇帝,即玄宗李隆基。
在那個宗室往往遭遇殺身之禍的多事之秋,睿宗每每能夠自保平安并得以善終,用《舊唐書·睿宗紀》的話說:“自則天初臨朝及革命之際,王室屢有變故,帝(睿宗)每恭儉退讓,竟免于禍。”
這說明睿宗確有過人之處。
歷史上被稱為“睿宗”的還有后來元朝建立之前的蒙古汗國時期的拖雷(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幼子,在成吉思汗死后暫代國政);唐睿宗以前以“睿宗”被列于太廟的,還沒有第二位。是不是睿宗之“!本湍芊Q得上是英明通慧、仁圣睿智之人呢?那我們就不妨一起來看唐睿宗的一生行止,是不是夠得上這個“睿”字!
唐睿宗兩次讓位的性質、地位不同,第一次被奪位,第二次是禪讓。第一次是名為皇帝,實則囚犯,被立為皇帝卻在別殿連朝臣謁見都沒有,正殿都去不了,當了近七年的囚徒皇帝。
讓位給母親的唐睿宗也是一位杰出的人杰,能在妻子被冤殺自己被誣告時從容鎮(zhèn)靜,要是有絲毫異常情緒就完了。當時,武則天已經(jīng)想立武氏太子了,看李旦依然恭敬、孝順,沒有因為妻子被殺而疏遠、記恨自己,就把誣告他的婢女殺了。
以后,李旦在十多年的拘禁中,教育兒女,撫養(yǎng)兄長的遺孤,不斷歷練,終成大器。
在突厥、契丹攻打中原時,武則天為了緩解內部壓力,把唐中宗接回首都,又是他堅辭太子后,自己聯(lián)系、籠絡了很多能人,密切觀察時局,在母親病重權臣亂政時,領導發(fā)動政變恢復了唐朝,固辭皇太弟、宰相,功成身退有氣節(jié)。
第二次禪讓時就已經(jīng)是太上皇,五日一次接見朝臣,三品以上官員任免自己說了算,書稱朕讓皇帝稱予,是真正最高統(tǒng)治者。
后因皇帝欲政變的消息被截獲,欲廢皇帝,但自己又猶豫萬分,終至玄宗起兵,先是包圍太平公主府,然后自己慘遭軟禁,此后睿宗算是真正隱退。
觀其一生,李旦不僅自己文才武略出眾,培養(yǎng)出的兩個兒子也優(yōu)秀,長子也是以謙讓著名,三子唐玄宗開創(chuàng)了開元盛世,僅此就足以讓李旦成為唐朝的功臣。
家庭成員
祖父母
祖父:唐太宗李世民
祖母:文德順圣皇后長孫氏
父母
父親:唐高宗李治
母親:武周女皇武則天
兄弟姐妹
兄:燕王李忠、原悼王李孝、澤王李上金、許王李素節(jié)、孝敬皇帝李弘(同母)、章懷太子李賢(同母)、唐中宗李顯(同母)
姐:義陽公主、宣城公主、安定思公主(同母)
妹:鎮(zhèn)國太平公主(同母)
后妃
皇后
劉皇后,結發(fā)之妻,正室;生嫡長子李憲(后追謚讓皇帝)、壽昌公主、代國公主李華婉,被武則天勒令處死,追謚為肅明順圣皇后
竇德妃,側室;生唐玄宗李隆基、金仙公主、玉真公主,被武則天勒令處死,追謚為昭成順圣皇后
妃嬪
豆盧貴妃
崔貴妃,生鄎國公主
王德妃,惠宣太子李業(yè)母
王賢妃,名芳媚,王德妃之妹,李業(yè)養(yǎng)母
庶妃
崔孺人,生惠文太子李范
唐孺人(672年—692年12月15日),唐儉孫女,考古發(fā)現(xiàn)唐孺人與崔孺人墓
崔孺人。因崔孺人墓志銘缺失,不知崔孺人與李范母是否同一人
姬侍
柳宮人,前宰相柳奭孫女,生惠莊太子李?
子女
子
1.讓皇帝李憲,原名李成器,母劉皇后
2.惠莊太子李撝
3.唐玄宗李隆基,母竇德妃
4.惠文太子李范
5.惠宣太子李業(yè)
6.隋王李隆悌
女
唐睿宗共有11個女兒:
壽昌公主(母劉皇后,下嫁崔真)
安興昭懷公主(早薨)
荊山公主(下嫁薛伯陽)
淮陽公主(下嫁王承慶)
代國公主李華(字華婉,母劉皇后,下嫁鄭萬鈞)
涼國公主(字華莊,先封為仙源公主,下嫁薛伯陽)
薛國公主(又作蔡國公主,先封為清陽公主,下嫁王守一,又嫁裴巽)
鄎國公主(母崔貴妃,先封為荊山公主,下嫁薛儆,又嫁鄭孝義)
金仙公主(母竇德妃,先封為西城縣主)
玉真公主(字持盈,母竇德妃,始封崇昌縣主)
霍國公主(下嫁裴虛己)
墓地橋陵
橋陵,又名橋冢。宋沈遘《真宗皇帝忌日醮文》:“伏以荊山之鼎既成,空瞻橋冢;帝所之游不返,孰問鈞天?” 橋陵為唐睿宗李旦之墓,位于陜西蒲城縣城西北15公里的豐山。豐山海拔為751米,這里是峰戀起伏,溝壑縱橫,形成各自獨立的山頭。向南平野遼闊,與秦嶺諸峰遙遙相對,山川壯麗,氣象萬千,豐山據(jù)記載叫金幟山,亦稱金栗山和蘇愚山。當?shù)厝藗円榔湔钩嵊w的天然形勢,稱它為鳳凰山。
橋陵以山為冢,在山腹開鑿地下宮殿,在地面上繞山筑城,四面各開一門,陵園周長約13公里,因建於開元盛世,各種設施十分崇厚。距今已歷經(jīng)1270多年風蝕雨剝,但所保留的40多尊巨大石刻:石華表、石鴕鳥、石馬、石人、石獅等,卻依然眉目清晰,生動自然。石雕排列成行,氣勢磅礴,蔚為壯觀,堪稱盛唐石刻藝術的露天展覽館。
據(jù)記載,橋陵當時地面建筑除雄偉的九間獻殿外,還有幾座闕樓及下宮、陵署等,幾十年內房屋建筑即達140間。陵園設有陵臺令及主文、主樂、主輦、典事等官員23人,陵戶400人,還設有折沖府,專門有官兵負責保衛(wèi)工作。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杜甫由長安至奉承看望家人,除寫成有名的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長詩外,還寫有《橋陵詩本十韻因呈縣內諸葛官》,詩句有“先帝昔晏駕,茲山朝百靈,崇岡搖籃象設,活野開天庭”,“石門霜露白,玉殿莓苔青。宮女曉知署,祠官朝見星”。詩中對渭南橋陵的建設及官沒宮女供養(yǎng)猶如皇帝生前情況,作了形象的描述。陵園地面建成筑雖憶蕩然不存,然現(xiàn)遺跡,物別是地南面有的石刻群,仍可年出,陵園布局勻稱,加上墻壁的社托,氣勢頗為宏偉。
1988年,橋陵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隨著考古和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橋陵地下宮殿之奧秘公之于眾的時候指日可待。
▼同年,武則天又改元為光宅,一年用了三個年號。這似乎透露出,皇帝的母后武則天除了沒有改朝換代以外,在政治上已經(jīng)可以隨心所欲了。在此后的一個時期,發(fā)生了徐敬業(yè)揚州兵變和宗室越王貞等人的起兵。武則天一方面大開殺戒,威服政敵;同時又假意要還政。
垂拱二年(686)正月,武則天下詔還政于皇帝。李旦深知母后不是出于本意,也就假戲真做,堅決表示不同意,武則天也就順水推舟,依舊臨朝稱制,把持朝政。
轉過年來的春正月,武則天把皇帝的幾個兒子都封為親王:如成義為恒王,隆基為楚王,隆范為衛(wèi)王,隆業(yè)為趙王,儼然把李旦的帝王之尊抬得高高。
然而事實上,在武則天一步步走上政治峰巔的過程中,李旦這個皇帝只能是一個徒喚奈何的旁觀者而已。
永昌元年(689),武則天開始使用周歷。同時,改元為載初(689)。這一年,武則天開始使用了自己的新名字——曌。從此,為了避諱,發(fā)布的詔書就改稱“制書”。為了配合武則天的政治改作,不久有數(shù)萬人上表請愿,請求武則天實施改朝換代。當時,宗室和朝廷大臣中的反對派紛紛遭遇殺戮和滅門之禍,武則天的政治經(jīng)營已勢不可擋。
處于政治波瀾中心的皇帝李旦,更不能不有所表示。于是,在劉祎之死后不再發(fā)言的李旦也上表請求母后榮登大寶,并懇請賜自己姓武。他此舉未必是出于本意,卻使武則天的改朝換代有了一個臺階,也使自己得保平安。
天授元年(690)九月,武則天表示同意兒子李旦和群臣的請求,并于九月九日改唐建周。皇帝李旦被降為皇嗣,賜姓武,徙居東宮,其具儀一比皇太子,但是不給他皇太子的名分,皇嗣也就是候補性質的皇位繼承人。李旦的名字也改為“輪”;侍右簿统蔀榛蕦O,皇后劉氏也從降為妃。
睿宗第一次讓天下,就這樣完成了。
作為皇嗣的李旦,日子也并不平靜。不知什么原因,武則天寵信的戶婢韋團兒看中了這位不得志的皇嗣,曾想和他發(fā)生私情。李旦深知自身境遇,又怎么會引火燒身,就理所當然地拒絕了她。這樣就得罪了團兒,她就暗中在睿宗的妃子劉氏和德妃竇氏的住所埋了一個木頭人,然后告發(fā)她們行厭蠱妖法,詛咒武則天。結果,在長壽二年(693)正月二日,劉氏、竇氏進宮朝見武則天于嘉豫殿之后就被處死,秘密地埋在宮中,無人知道她們的下落。梓宮秘密,莫知所在,李旦再次即位以后,對二人都是招魂而葬。
對于兩個妃子的突然失蹤,皇嗣也不敢發(fā)問,在母后面前,泰然自若,好像從來沒有什么事發(fā)生。即使這樣,又有人告發(fā)他的竇德妃(玄宗的生母)的母親龐氏有所不軌,龐氏被判處斬,差點喪命。出面替龐氏洗刷冤情的御史徐有功,被加上“阿黨惡逆”的罪名判了絞刑,雖然最后沒有被殺,也被革職除名。
二讓皇兄
圣歷元年(698)三月,武則天將廢黜為廬陵王的李顯從房陵召回。李旦“數(shù)稱病不朝,請讓位于中宗”,顯然,李旦稱病只是一個借口,他是認為自己年幼,不愿意陷入和皇兄的政治較量。按照長幼的次序,兄長被迎接回到宮中,就表明母后還是有意把兄長選立為繼承人的。
李旦的推讓,不僅說明了他的明理和識趣,也使武則天可以名正言順地重立李顯,同時避免了他們兄弟二人之間的不和諧。這也保護了李顯。
武則天把中宗接回首都是防止有人挾持他反叛,隨時都可能殺了他;仕玫淖屛患缺Wo了哥哥,也讓自己有更多機會組織建立自己的政治集團,擴大自己勢力,同時也避免被嚴密監(jiān)視,一家人這時才被放出來。
結果,李旦這次以皇嗣身份讓位皇兄為皇太子,自己再次被封為相王。
神龍元年(705)張柬之等發(fā)動政變,殺死二張(張昌宗、張易之)兄弟,逼武則天退位,擁立太子李顯復位,是為唐中宗。中宗封李旦為安國相王,拜太尉,以宰相身份參預國政。不到一個月,相王就上表辭讓太尉和知政事,因為他態(tài)度堅決,中宗也只好答應。不久,中宗又別出心裁地想把相王立為皇太弟,這顯然與他推讓皇位繼承人的舉動有關。對這一稱呼,又因為相王的堅決推辭而作罷。
由于李旦的謙讓,他在中宗復辟以后的政治旋渦中,雖然屢屢遭受猜忌也能夠保得平安。
綜觀睿宗的二讓天下,他一讓母親,應系情非得已;二讓皇兄,原是事出有因。不過,睿宗二讓天下,均保自己平安如初,有驚無險,就連司馬光也評價說:“相王寬厚恭謹,安恬好讓,故經(jīng)武、韋之世,竟免于難!
幸而復位
景龍四年(710)六月,中宗被韋皇后和女兒安樂公主毒殺。少帝李重茂即位,改元唐隆。起初,宰相十幾人集體商議并由上官婉兒執(zhí)筆的中宗遺詔是,由韋后以皇太后臨朝稱制,而以時為安國相王的李旦加太尉參謀輔政。后來,韋后的黨羽認為不應該用相王輔政,實際上是韋后想仿效武則天把持朝政,把相王當作了一大障礙,是對曾經(jīng)做過大唐皇帝和皇嗣的李旦心懷疑忌。
李旦本來有中宗顧托遺志,而在韋后自懷私心剝奪其輔政權力的時候,他也從沒有正面爭鋒,一如既往地恭儉退讓,避免遭到已經(jīng)把持了朝政的韋后的陷害。
這說明,李旦在躲避政治斗爭旋渦的沖擊時,具有尋常人不曾具備的高超本領。
由于倒行逆施,韋后最終走上了末路窮途。李旦的三子李隆基、妹妹太平公主等聯(lián)絡禁軍將領擁兵入宮,將韋后誅殺,廢黜少帝李重茂,擁立李旦重新登基。
根據(jù)史書記載,在這場宮廷政變成功后,少帝也無奈下詔請讓位給叔父相王,相王依舊上表推讓。在眾人的強烈要求下,他才勉強同意。唐隆(710)元年六月二十四日,相王復即位于承天門樓,是為唐睿宗。大赦天下。
由于少帝李重茂自六月初七即位,二十四日就遜位,前后不足一個月,加上這期間還有韋后臨朝,他實際上并沒有掌握權力,所以無論是唐朝歷史上還是在歷史年表的譜系上都沒有把他當作一任皇帝。
睿宗復位后的第二個月,就把誅韋有功的三郎李隆基立為皇太子,同時,改元景云。
太極功夫
“太極”,是睿宗第二次在位期間的年號。景云三年(712年)正月初一,睿宗拜謁了太廟的列祖列宗,第二天才在正殿接受了群臣的新春朝賀。之后,他又舉行了南郊祭天大禮,大赦天下。改元“太極”。
這年五月,睿宗又在北郊祭祀,并改元為“延和”。也就是說,僅僅這一年,睿宗就使用了太極、延和二個年號。這一年中,睿宗作為皇帝也是飽受折磨,原因是他要在兒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之間尋求權力的平衡。
雖然“太極”年號只使用了不到半年,但睿宗在這一階段一直是在大耍太極功夫。
睿宗再次登基以后,在選擇繼承人時也犯過難。三子李隆基因為誅殺韋后、安樂公主以及擁立睿宗有大功,應該加以考慮;而李成器(李憲)是嫡長子,在睿宗第一次稱帝時曾經(jīng)被立為皇太子。在二人之間取舍,他一時也不便輕易表態(tài)。李成器深知三弟羽翼漸豐,為避隱太子玄武門之禍,提出“國家安則先立嫡長,國家危則先立有功”,主動退避。
李隆基被立為皇太子以后,太平公主和他因為權力之爭發(fā)生了矛盾,展開了較量。太平公主以唐隆之功,權傾朝野;同樣因功而被立為皇太子的李隆基,深諳權謀,非等閑之輩,他們之間勢必會有所沖突。很快,太平公主就發(fā)現(xiàn)自己低估了太子,不免對他有了幾絲忌憚。
從此,太平公主就把太子李隆基看成了自己政治上的對手,很想利用自己的權勢換太子。
睿宗在公主和皇太子之間,遇事遷就,采取不偏不倚、擺平兩方的平衡政策,不愿意也無法偏倚任何一方。每有宰相奏事,睿宗總是會先問“嘗與太平議否”,再問“與三郎議否”。當?shù)弥颂焦骱吞拥囊庖娨院,他才做決定。
總之,睿宗既不開罪于太平公主,又同太子保持政治上的聯(lián)系。太子、公主雙方互為敵手,卻對睿宗皇帝都有共同的政治需要;睿宗也正是在太平公主與太子的政治較量中保持著他的皇統(tǒng)地位。
睿宗的太極功夫是,希望能夠在兒子和妹妹之間找到政治合作的共同點,希望彼此能夠平和相處。他在這年五月把“太極”年號改為“延和”,其實已經(jīng)隱隱約約表達了這樣的期盼。然而,政治斗爭的法則,使他的這一追求化為泡影。
由于睿宗對太平公主的支持,使皇太子在當時的政局中處境不安,以至于有人在太子面前故意說:“當今天下,只有太平公主,而不知道還有什么太子殿下!”太平公主位高權重,朝野遍布其門客,使得她與渴望擁有更多權力的皇太子李隆基之間的沖突日益加劇并公開化了。
延和元年(712年)七月,天象出現(xiàn)了異常。作為太子對頭的太平公主一黨,借術士之口向睿宗報告:“根據(jù)天象,彗星出現(xiàn)預示除舊布新。帝座及前星有災,這顯示皇太子合做天子,不合更居東宮。”
他們的本意是,借天象唆使睿宗對皇太子的政治前途做出決定。也就是說,根據(jù)天象,睿宗要么傳位,要么就應當另立太子,不然天災就會降臨。
誰知,太平公主弄巧成拙,睿宗竟然決心“傳德避災”。
睿宗還回顧了自己在中宗之世的經(jīng)歷:當時,他見天象屢有變化,曾力勸中宗擇立賢子以應災異。因中宗不答應自己,他還一連幾天憂懼難安。睿宗說:“豈可在彼能諫,到了自己就不能呢!”
由于睿宗傳位的態(tài)度堅決,不僅太平公主等人的反對沒有效果,就連太子李隆基自己也鬧不明白。李隆基急忙入宮覲見,連連叩頭,請求父親睿宗給他個說法。
睿宗表示說:“你誅兇定亂,能安我宗廟社稷,F(xiàn)天意人事都已成熟了,不必疑慮!你若能盡孝心,現(xiàn)在機會來了,何必一定要等到柩前即位呢!”
睿宗向太子表達了自己堅決傳位的意愿,并目送李隆基流涕而出。到這時,睿宗似乎才長長地出了一口氣。
無奈傳位
睿宗為了求得政治的穩(wěn)定,他決定以禪位終結了自己這次短暫的帝王生涯。他的傳位太子實際上是拋棄了太平公主。睿宗雖然傳位,但還應當“自總大政”。維護太平公主權柄的同時保留自己的帝王權力。于是,睿宗又一次搞他的政治平衡。他說自己傳位以后要不忘國家,表示仍然會過問軍國大政。
延和元年(712年)七月二十五日,唐睿宗下詔傳位于太子李隆基,自稱“太上皇”,每五天在太極殿接受群臣的朝賀,仍自稱“朕”,三品以上除授及大刑獄仍然自決,命令稱誥、令。而唐玄宗每日受朝于武德殿,自稱“予”,決定三品以下除授及徒罪,命令稱制、敕。到這年的八月初三日,睿宗舉行了正式傳位的大典。太子李隆基即位,是為唐玄宗。到了第五天,改元“先天”,大赦天下。
睿宗這次傳位的做法,給玄宗李隆基即位后的政局埋下了隱患。
先天之變
太平公主地位特殊,又擁護李旦有功,所以在朝中有很高的威望,七個宰相五個是她的門生;李隆基不敢惹太平公主,一點小事惹了她就害怕地忙去告罪。
李隆基的登基,使太平公主陷入了恐慌之中。她馬上陷入了巨大的頹勢,她沒想到李旦會這么快就退位。她之前無數(shù)次勸李旦廢掉李隆基,改立別的太子。
太平公主說李隆基當太子時一直都有二心,李旦雖然覺得也有可能,但是一直在猶豫。如果換一個太子的話,李旦可能更受太平公主的協(xié)制。李隆基對太平公主一直懷恨在心,但是,因為李旦的健在,李隆基也不敢對太平公主動手。
李隆基登基后,因為朝政的問題,太上皇李旦越來越不滿,覺得他想對自己不利。太平公主也趁機勸李旦,應該廢掉李隆基。最后,李旦決定派李隆基戍邊,但最后又猶豫,沒了主意,推到下一年。
戍邊就是廢帝的暗示,李旦也很無奈。李隆基此時緊張得不得了,他很害怕,因為一旦被廢就只有死亡的下場。最后,李隆基決定孤注一擲,在下一年戍邊的前一個月發(fā)動政變,包圍太平公主府第,圍困了李旦。
太平公主逃到城外的山上,傷心之下自縊。李隆基也沒殺李旦,只是終身軟禁了他。太平公主的三個兒子,則都被李隆基處死 。
自此,李隆基皇權在握,九五之尊名至實歸。
病逝廟謚
開元四年(716)六月二十日,太上皇李旦崩于太極宮內之百福殿,年五十五。十月,葬于橋陵(今渭南豐山)。廟號睿宗,初謚大圣貞皇帝,天寶十三載(754),改謚曰玄真大圣大興孝皇帝。
歷史評價
史書中說他“謙恭孝友,好學,工草隸,尤愛文字訓詁之書”,應該不是虛譽。著名的景云銅鐘(今藏于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的銘文,武則天的母親楊氏順陵(位于今陜西咸陽)的墓碑,都出自睿宗的手筆。
睿宗一出生就擁有了親王爵位,爾后又兩次做皇帝,這樣的經(jīng)歷只有他的同胞皇兄唐中宗皇帝可與之相比。但是,作為李唐皇室的成員,像他那樣還做過皇嗣(候補性質的皇位繼承人),又曾經(jīng)被建議做皇太弟,而且還做過太上皇的,卻沒有第二位了。
不僅如此,在所有的帝王當中,有做過皇帝的父親者并不稀奇,但是同時又擁有一個也做過皇帝的母親的就不多了。父母都做過皇帝的,歷史上只有睿宗和中宗弟兄倆。睿宗更加與眾不同的是,他的三個哥哥(均武則天所生)都被立過皇太子,年長的兩位都沒能夠即位;他自己的兒子中也是長子與帝位無緣,最終是三郎繼位做了皇帝,即玄宗李隆基。
在那個宗室往往遭遇殺身之禍的多事之秋,睿宗每每能夠自保平安并得以善終,用《舊唐書·睿宗紀》的話說:“自則天初臨朝及革命之際,王室屢有變故,帝(睿宗)每恭儉退讓,竟免于禍。”
這說明睿宗確有過人之處。
歷史上被稱為“睿宗”的還有后來元朝建立之前的蒙古汗國時期的拖雷(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幼子,在成吉思汗死后暫代國政);唐睿宗以前以“睿宗”被列于太廟的,還沒有第二位。是不是睿宗之“!本湍芊Q得上是英明通慧、仁圣睿智之人呢?那我們就不妨一起來看唐睿宗的一生行止,是不是夠得上這個“睿”字!
唐睿宗兩次讓位的性質、地位不同,第一次被奪位,第二次是禪讓。第一次是名為皇帝,實則囚犯,被立為皇帝卻在別殿連朝臣謁見都沒有,正殿都去不了,當了近七年的囚徒皇帝。
讓位給母親的唐睿宗也是一位杰出的人杰,能在妻子被冤殺自己被誣告時從容鎮(zhèn)靜,要是有絲毫異常情緒就完了。當時,武則天已經(jīng)想立武氏太子了,看李旦依然恭敬、孝順,沒有因為妻子被殺而疏遠、記恨自己,就把誣告他的婢女殺了。
以后,李旦在十多年的拘禁中,教育兒女,撫養(yǎng)兄長的遺孤,不斷歷練,終成大器。
在突厥、契丹攻打中原時,武則天為了緩解內部壓力,把唐中宗接回首都,又是他堅辭太子后,自己聯(lián)系、籠絡了很多能人,密切觀察時局,在母親病重權臣亂政時,領導發(fā)動政變恢復了唐朝,固辭皇太弟、宰相,功成身退有氣節(jié)。
第二次禪讓時就已經(jīng)是太上皇,五日一次接見朝臣,三品以上官員任免自己說了算,書稱朕讓皇帝稱予,是真正最高統(tǒng)治者。
后因皇帝欲政變的消息被截獲,欲廢皇帝,但自己又猶豫萬分,終至玄宗起兵,先是包圍太平公主府,然后自己慘遭軟禁,此后睿宗算是真正隱退。
觀其一生,李旦不僅自己文才武略出眾,培養(yǎng)出的兩個兒子也優(yōu)秀,長子也是以謙讓著名,三子唐玄宗開創(chuàng)了開元盛世,僅此就足以讓李旦成為唐朝的功臣。
家庭成員
祖父母
祖父:唐太宗李世民
祖母:文德順圣皇后長孫氏
父母
父親:唐高宗李治
母親:武周女皇武則天
兄弟姐妹
兄:燕王李忠、原悼王李孝、澤王李上金、許王李素節(jié)、孝敬皇帝李弘(同母)、章懷太子李賢(同母)、唐中宗李顯(同母)
姐:義陽公主、宣城公主、安定思公主(同母)
妹:鎮(zhèn)國太平公主(同母)
后妃
皇后
劉皇后,結發(fā)之妻,正室;生嫡長子李憲(后追謚讓皇帝)、壽昌公主、代國公主李華婉,被武則天勒令處死,追謚為肅明順圣皇后
竇德妃,側室;生唐玄宗李隆基、金仙公主、玉真公主,被武則天勒令處死,追謚為昭成順圣皇后
妃嬪
豆盧貴妃
崔貴妃,生鄎國公主
王德妃,惠宣太子李業(yè)母
王賢妃,名芳媚,王德妃之妹,李業(yè)養(yǎng)母
庶妃
崔孺人,生惠文太子李范
唐孺人(672年—692年12月15日),唐儉孫女,考古發(fā)現(xiàn)唐孺人與崔孺人墓
崔孺人。因崔孺人墓志銘缺失,不知崔孺人與李范母是否同一人
姬侍
柳宮人,前宰相柳奭孫女,生惠莊太子李?
子女
子
1.讓皇帝李憲,原名李成器,母劉皇后
2.惠莊太子李撝
3.唐玄宗李隆基,母竇德妃
4.惠文太子李范
5.惠宣太子李業(yè)
6.隋王李隆悌
女
唐睿宗共有11個女兒:
壽昌公主(母劉皇后,下嫁崔真)
安興昭懷公主(早薨)
荊山公主(下嫁薛伯陽)
淮陽公主(下嫁王承慶)
代國公主李華(字華婉,母劉皇后,下嫁鄭萬鈞)
涼國公主(字華莊,先封為仙源公主,下嫁薛伯陽)
薛國公主(又作蔡國公主,先封為清陽公主,下嫁王守一,又嫁裴巽)
鄎國公主(母崔貴妃,先封為荊山公主,下嫁薛儆,又嫁鄭孝義)
金仙公主(母竇德妃,先封為西城縣主)
玉真公主(字持盈,母竇德妃,始封崇昌縣主)
霍國公主(下嫁裴虛己)
墓地橋陵
橋陵,又名橋冢。宋沈遘《真宗皇帝忌日醮文》:“伏以荊山之鼎既成,空瞻橋冢;帝所之游不返,孰問鈞天?” 橋陵為唐睿宗李旦之墓,位于陜西蒲城縣城西北15公里的豐山。豐山海拔為751米,這里是峰戀起伏,溝壑縱橫,形成各自獨立的山頭。向南平野遼闊,與秦嶺諸峰遙遙相對,山川壯麗,氣象萬千,豐山據(jù)記載叫金幟山,亦稱金栗山和蘇愚山。當?shù)厝藗円榔湔钩嵊w的天然形勢,稱它為鳳凰山。
橋陵以山為冢,在山腹開鑿地下宮殿,在地面上繞山筑城,四面各開一門,陵園周長約13公里,因建於開元盛世,各種設施十分崇厚。距今已歷經(jīng)1270多年風蝕雨剝,但所保留的40多尊巨大石刻:石華表、石鴕鳥、石馬、石人、石獅等,卻依然眉目清晰,生動自然。石雕排列成行,氣勢磅礴,蔚為壯觀,堪稱盛唐石刻藝術的露天展覽館。
據(jù)記載,橋陵當時地面建筑除雄偉的九間獻殿外,還有幾座闕樓及下宮、陵署等,幾十年內房屋建筑即達140間。陵園設有陵臺令及主文、主樂、主輦、典事等官員23人,陵戶400人,還設有折沖府,專門有官兵負責保衛(wèi)工作。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杜甫由長安至奉承看望家人,除寫成有名的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長詩外,還寫有《橋陵詩本十韻因呈縣內諸葛官》,詩句有“先帝昔晏駕,茲山朝百靈,崇岡搖籃象設,活野開天庭”,“石門霜露白,玉殿莓苔青。宮女曉知署,祠官朝見星”。詩中對渭南橋陵的建設及官沒宮女供養(yǎng)猶如皇帝生前情況,作了形象的描述。陵園地面建成筑雖憶蕩然不存,然現(xiàn)遺跡,物別是地南面有的石刻群,仍可年出,陵園布局勻稱,加上墻壁的社托,氣勢頗為宏偉。
1988年,橋陵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隨著考古和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橋陵地下宮殿之奧秘公之于眾的時候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