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
唐代·杜甫
清秋望不極,迢遰起曾陰。
遠水兼天凈,孤城隱霧深。
葉稀風(fēng)更落,山迥日初沉。
獨鶴歸何晚,昏鴉已滿林。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秋天一眼望去清曠無極,遠處隱隱約約蕩起層云。
水天相接空中一片明凈,一座孤城呈現(xiàn)云霧深深。
秋風(fēng)吹起枯葉更快脫落,眺望遠山太陽剛剛下沉。
孤獨的白鶴為何回得晚,要知道昏鴉早已宿滿林。
注釋
⑴迢遰(dì):即迢遞,遙遠貌。曾(céng)陰:重疊的陰云。曾,層。
⑵兼:連著。天凈:天空明凈。
⑶迥(jiǒng):遠。
⑷歸何晚:為何回得晚。
⑸昏鴉:黃昏時的烏鴉。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于邊秋野望而作,全篇都是寫望中所見之景物。
第一句是總寫清秋時節(jié)的“望”。望秋天景色清曠無極,這就很好的表現(xiàn)“遠水天凈”。接下來是寫景。寫云,云是如何,是遙遠的,重疊的。如此的云就表現(xiàn)了此時的天氣是不錯的。然后從云寫到水,從水寫到城,雖仍是遠景但逼近了一些。水天相接的地方,一片明凈,孤城外,霧氣繚繞。這樣一寫,就由首聯(lián)的不錯天氣轉(zhuǎn)進了一些悲涼的氣氛。
但作者不僅寫這么一點點悲涼!叭~稀風(fēng)更落”,就是“風(fēng)起,葉稀更落”,由頷聯(lián)轉(zhuǎn)向近景,并深入的畫出了悲涼,第六句寫落日,再變成了遠景:夕陽剛剛沉入高遠的山。這里,秋天的涼意更有力量的射出。最后一聯(lián),融入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孤獨的鶴,為何歸晚?那些昏鴉早已宿滿了樹林。結(jié)合作者當時的境況不難發(fā)現(xiàn),當時的作者已無落足之地,
安史叛軍攻陷洛陽,本欲前往洛陽的杜甫被迫退回秦、華,有家不能回,一種哀痛便油然而生,所以見到孤鶴(作者自喻)晚歸,便認為是昏鴉(安史叛軍)占據(jù)了樹林。
這首詩自上而下無不表現(xiàn)出秋天的悲涼,而作者內(nèi)心更深層的悲涼正是安史之亂所造成的,這就含蓄而有力的批判了安史之亂對國家與人民帶來的災(zāi)難。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云“遠水孤城”,當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在秦州所作。
展開全文這首詩自上而下無不表現(xiàn)出秋天的悲涼,而作者內(nèi)心更深層的悲涼正是安史之亂所造成的,這就含蓄而有力的批判了安史之亂對國家與人民帶來的災(zāi)難。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云“遠水孤城”,當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在秦州所作。
杜甫(dù fǔ)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熱門古詩分類
贊助商鏈接
杜甫的詩
- 《寄李十四員外布十二韻》
- 《陪鄭公秋晚北池臨眺》
- 《苦戰(zhàn)行》
- 《奉贈李八丈判官(曛)》
- 《望牛頭寺》
- 《夜》
- 《晚晴》
- 《蜀相》 唐詩三百首
- 《武侯廟》 詠史懷
- 《大覺高僧蘭若(和尚去冬往湖南)》
- 《留別賈嚴二閣老兩院補闕(得云字)》
- 《憑何十一少府邕覓榿木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