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轍(sū zhé)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兆诹ⅲ阌乐、岳州復(fù)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生平
宋仁宗寶元二年二月二十日(1039年3月18日)出生,仁宗嘉祐二年(1057)與蘇軾一起中進士。不久因母喪,返里服孝。嘉祐六年(1061),又與蘇軾同中制舉科。當(dāng)時因“奏乞養(yǎng)親”,未任官職,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
熙寧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豐八年(1085),舊黨當(dāng)政,被召回,任秘書省校書郎、右司諫,進為起居郎,遷中書舍人、戶部侍郎等職,直至崇寧三年(1104)在潁川定居,過田園隱居生活,自號“潁濱遺老”,以讀書著述、默坐參禪為事。卒于1112年十月三日(10月25日),死后追復(fù)端明殿學(xué)士,謚文定。
人物主要活動年譜:
嘉祐六年(1057)與蘇軾一起中進士。不久因母喪,返里服孝。嘉佑六年,又與蘇軾同中制舉科。當(dāng)時因“奏乞養(yǎng)親”,未任官職,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
熙寧三年(1070)上書神宗,力陳法不可變,又致書王安石,激烈指責(zé)新法。
熙寧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會張方平知陳州,辟為教授。
元豐二年(1079),其兄蘇軾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被捕入獄。他上書請求以自己的官職為兄贖罪,不準,牽連被貶,監(jiān)筠州鹽酒稅。
哲宗元祐四年(1089)權(quán)吏部尚書,出使契丹。還朝后任御史中丞。
元祐六年拜尚書右丞,進門下侍郎,執(zhí)掌朝政。
元祐八年(1093),哲宗親政,新法派重新得勢。
紹圣元年(1094),他上書反對時政,被貶官,出知汝州,貶謫筠州,責(zé)授化州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兆诹ⅲ阌乐、岳州復(fù)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生平
宋仁宗寶元二年二月二十日(1039年3月18日)出生,仁宗嘉祐二年(1057)與蘇軾一起中進士。不久因母喪,返里服孝。嘉祐六年(1061),又與蘇軾同中制舉科。當(dāng)時因“奏乞養(yǎng)親”,未任官職,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
熙寧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豐八年(1085),舊黨當(dāng)政,被召回,任秘書省校書郎、右司諫,進為起居郎,遷中書舍人、戶部侍郎等職,直至崇寧三年(1104)在潁川定居,過田園隱居生活,自號“潁濱遺老”,以讀書著述、默坐參禪為事。卒于1112年十月三日(10月25日),死后追復(fù)端明殿學(xué)士,謚文定。
人物主要活動年譜:
嘉祐六年(1057)與蘇軾一起中進士。不久因母喪,返里服孝。嘉佑六年,又與蘇軾同中制舉科。當(dāng)時因“奏乞養(yǎng)親”,未任官職,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
熙寧三年(1070)上書神宗,力陳法不可變,又致書王安石,激烈指責(zé)新法。
熙寧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會張方平知陳州,辟為教授。
元豐二年(1079),其兄蘇軾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被捕入獄。他上書請求以自己的官職為兄贖罪,不準,牽連被貶,監(jiān)筠州鹽酒稅。
哲宗元祐四年(1089)權(quán)吏部尚書,出使契丹。還朝后任御史中丞。
元祐六年拜尚書右丞,進門下侍郎,執(zhí)掌朝政。
元祐八年(1093),哲宗親政,新法派重新得勢。
紹圣元年(1094),他上書反對時政,被貶官,出知汝州,貶謫筠州,責(zé)授化州
別駕、雷州安置,后又貶循州等地。
崇寧三年(1104),蘇轍在潁川定居,過田園隱逸生活,筑室曰“遺老齋”,自號“潁濱遺老”,以讀書著述、默坐參禪為事。死后追復(fù)端明殿學(xué)士,謚文定。
評論
治學(xué)
蘇轍生平學(xué)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儒學(xué)為主,最傾慕孟子而又遍觀百家。他擅長政論和史論,在政論中縱談天下大事,如《新論》(上)說“當(dāng)今天下之事,治而不至于安,亂而不至于危,紀綱粗立而不舉,無急變而有緩病”,分析當(dāng)時政局,頗能一針見血!渡匣实蹠氛f“今世之患,莫急于無財”,亦切中肯綮。史論同父兄一樣,針對時弊,古為今用!读鶉摗吩u論齊、楚、燕、趙四國不能支援前方的韓、魏,團結(jié)抗秦,暗喻北宋王朝
前方受敵而后方安樂腐敗的現(xiàn)實!度龂摗穼渑c劉邦相比,評論劉備“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勝”,也有以古鑒今的寓意。
古文寫作
在古文寫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張。在《上樞密韓太尉書》中說:“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xué)而能,氣可以養(yǎng)而致!闭J為“養(yǎng)氣”既在于內(nèi)心的修養(yǎng),但更重要的是依靠廣闊的生活閱歷。因此贊揚司馬遷“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他的文章風(fēng)格汪洋澹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氣。例如《黃州快哉亭記》,融寫景、敘事、抒情、議論于一爐,于汪洋澹泊之中貫注著不平之氣,鮮明地體現(xiàn)了作者散文的這種風(fēng)格。
蘇轍的賦也寫得相當(dāng)出色。例如《墨竹賦》贊美畫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態(tài)寫得細致逼真,富于詩意。
蘇轍寫詩力圖追步蘇軾,今存詩作為數(shù)也不少,但較之蘇軾,不論思想和才力都要顯得遜色。早年詩大都寫生活瑣事,詠物寫景,與蘇軾唱和之作尤多。風(fēng)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晚年退居潁川后,對農(nóng)民生活了解較多,寫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現(xiàn)實生活較為深刻的詩。抒寫個人生活感受之作,藝術(shù)成就也超過早期,如《南齋竹》:“幽居一室少塵緣,妻子相看意自閑。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見舊溪山!币饩抽e澹,情趣悠遠。蘇轍于詩也自有主張。他的《詩病五事》以思想內(nèi)容為衡量標(biāo)準,對李白、白居易、韓愈、孟郊等都有譏評。如說李白“華而不實”,說“唐人工于為詩而陋于聞道”,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回河爭論
元豐五年(1082年)河歸北流后,依然決溢不斷。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朝廷命“秘書監(jiān)張問相度河北水事”,十一月張問“請于南樂大名埽開直河并簽河,分引水勢入孫村口,以解北京向下水患”,回河?xùn)|流之議復(fù)起。大臣文彥博、安燾、呂大防、王巖叟、王覿和都水王令圖、王孝先、吳安持、李偉等,都力主回河?xùn)|流;右相范純?nèi)屎吞K轍、曾肇、趙瞻、范百祿、王存、胡宗愈等則主張維持北流,反對回河。元祐三年六月皇帝下詔稱:“黃河未復(fù)故道,終為河北之患。王孝先等所議,已嘗興役,不可中罷,宜接續(xù)工料,向去決要回復(fù)故道。三省、樞密院速與商議施行!
蘇轍面對回河加速之勢,連上三疏,極力反對,大意謂:“議復(fù)故道,事之經(jīng)歲,役兵二萬,聚梢樁等物三十余萬。方河朔災(zāi)傷困弊,而興必不可成之功,吏民竊嘆!薄敖裥菦Q口,入地已深,而孫村所開,丈尺有限,不獨不能回河,亦必不能分水。況黃河之性,急則通流,緩則淤淀,既無東西皆急之勢,安有兩河并行之理?縱使兩河并行,未免各立堤防,其費又倍矣!痹谑柚兴轴槍Ρ绷髦隆坝愉螠缡ю佭\之利”,“恩、冀以北,漲水為害,公私損耗”,“河徙無常,萬一自契丹界入海,邊防失備”等三說進行了反駁,極力主張停止回河之役。元祐四年正月,朝廷下詔停止回河及修減水河;七月,冀州南宮等五埽危急,都水監(jiān)仍堅主東流或“二股分行,以紓下流之患”。
八月,蘇轍再次上疏稱:“夏秋之交,暑雨頻并。河流暴漲出岸,由孫村東行,蓋每歲常事。而李偉與河埽使臣因此張皇,以分水為名,欲發(fā)回河之議,都水監(jiān)從而和之。河事一興,求無不可,況大臣以其符合己說而樂聞乎?”“臣愿急命有司,徐觀水勢所向,依累年漲水舊例,因其東溢,引入故道,以紓北京朝夕之憂。故道堤防壞決者,第略加修葺,免其決溢而已。至于開河、進約等事,一切毋得興功,俟河勢稍定然后議!痹v五年二月、九月,蘇轍又兩次進言諫阻東流,并要求“罷吳安持、李偉都水監(jiān)差遣,正其欺罔之罪”,甚至以“修河司若不罷,李偉若不去,河水終不得順流,河朔生靈終不得安居”之辭相警告。但以太后為主的中樞始終傾向東流,雖時停時作,至元祐七年十月河水已大部東流。紹圣元年(1094年),“盡閉北流,全河之水東還故道”。
這次黃河回復(fù)東流,不過僅僅五年時間,至元符二年(1099年),黃河于內(nèi)黃決口,東流斷絕,主流又趨向北流,仍至乾寧軍一帶入海。積極主張回河的吳安持、鄭佑、李仲、李偉等被朝廷加罪,“投之遠方”,結(jié)束了第三次回河的爭論。
(引文見《宋史·河渠志》)
▼崇寧三年(1104),蘇轍在潁川定居,過田園隱逸生活,筑室曰“遺老齋”,自號“潁濱遺老”,以讀書著述、默坐參禪為事。死后追復(fù)端明殿學(xué)士,謚文定。
評論
治學(xué)
蘇轍生平學(xué)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儒學(xué)為主,最傾慕孟子而又遍觀百家。他擅長政論和史論,在政論中縱談天下大事,如《新論》(上)說“當(dāng)今天下之事,治而不至于安,亂而不至于危,紀綱粗立而不舉,無急變而有緩病”,分析當(dāng)時政局,頗能一針見血!渡匣实蹠氛f“今世之患,莫急于無財”,亦切中肯綮。史論同父兄一樣,針對時弊,古為今用!读鶉摗吩u論齊、楚、燕、趙四國不能支援前方的韓、魏,團結(jié)抗秦,暗喻北宋王朝
前方受敵而后方安樂腐敗的現(xiàn)實!度龂摗穼渑c劉邦相比,評論劉備“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勝”,也有以古鑒今的寓意。
古文寫作
在古文寫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張。在《上樞密韓太尉書》中說:“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xué)而能,氣可以養(yǎng)而致!闭J為“養(yǎng)氣”既在于內(nèi)心的修養(yǎng),但更重要的是依靠廣闊的生活閱歷。因此贊揚司馬遷“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他的文章風(fēng)格汪洋澹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氣。例如《黃州快哉亭記》,融寫景、敘事、抒情、議論于一爐,于汪洋澹泊之中貫注著不平之氣,鮮明地體現(xiàn)了作者散文的這種風(fēng)格。
蘇轍的賦也寫得相當(dāng)出色。例如《墨竹賦》贊美畫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態(tài)寫得細致逼真,富于詩意。
蘇轍寫詩力圖追步蘇軾,今存詩作為數(shù)也不少,但較之蘇軾,不論思想和才力都要顯得遜色。早年詩大都寫生活瑣事,詠物寫景,與蘇軾唱和之作尤多。風(fēng)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晚年退居潁川后,對農(nóng)民生活了解較多,寫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現(xiàn)實生活較為深刻的詩。抒寫個人生活感受之作,藝術(shù)成就也超過早期,如《南齋竹》:“幽居一室少塵緣,妻子相看意自閑。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見舊溪山!币饩抽e澹,情趣悠遠。蘇轍于詩也自有主張。他的《詩病五事》以思想內(nèi)容為衡量標(biāo)準,對李白、白居易、韓愈、孟郊等都有譏評。如說李白“華而不實”,說“唐人工于為詩而陋于聞道”,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回河爭論
元豐五年(1082年)河歸北流后,依然決溢不斷。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朝廷命“秘書監(jiān)張問相度河北水事”,十一月張問“請于南樂大名埽開直河并簽河,分引水勢入孫村口,以解北京向下水患”,回河?xùn)|流之議復(fù)起。大臣文彥博、安燾、呂大防、王巖叟、王覿和都水王令圖、王孝先、吳安持、李偉等,都力主回河?xùn)|流;右相范純?nèi)屎吞K轍、曾肇、趙瞻、范百祿、王存、胡宗愈等則主張維持北流,反對回河。元祐三年六月皇帝下詔稱:“黃河未復(fù)故道,終為河北之患。王孝先等所議,已嘗興役,不可中罷,宜接續(xù)工料,向去決要回復(fù)故道。三省、樞密院速與商議施行!
蘇轍面對回河加速之勢,連上三疏,極力反對,大意謂:“議復(fù)故道,事之經(jīng)歲,役兵二萬,聚梢樁等物三十余萬。方河朔災(zāi)傷困弊,而興必不可成之功,吏民竊嘆!薄敖裥菦Q口,入地已深,而孫村所開,丈尺有限,不獨不能回河,亦必不能分水。況黃河之性,急則通流,緩則淤淀,既無東西皆急之勢,安有兩河并行之理?縱使兩河并行,未免各立堤防,其費又倍矣!痹谑柚兴轴槍Ρ绷髦隆坝愉螠缡ю佭\之利”,“恩、冀以北,漲水為害,公私損耗”,“河徙無常,萬一自契丹界入海,邊防失備”等三說進行了反駁,極力主張停止回河之役。元祐四年正月,朝廷下詔停止回河及修減水河;七月,冀州南宮等五埽危急,都水監(jiān)仍堅主東流或“二股分行,以紓下流之患”。
八月,蘇轍再次上疏稱:“夏秋之交,暑雨頻并。河流暴漲出岸,由孫村東行,蓋每歲常事。而李偉與河埽使臣因此張皇,以分水為名,欲發(fā)回河之議,都水監(jiān)從而和之。河事一興,求無不可,況大臣以其符合己說而樂聞乎?”“臣愿急命有司,徐觀水勢所向,依累年漲水舊例,因其東溢,引入故道,以紓北京朝夕之憂。故道堤防壞決者,第略加修葺,免其決溢而已。至于開河、進約等事,一切毋得興功,俟河勢稍定然后議!痹v五年二月、九月,蘇轍又兩次進言諫阻東流,并要求“罷吳安持、李偉都水監(jiān)差遣,正其欺罔之罪”,甚至以“修河司若不罷,李偉若不去,河水終不得順流,河朔生靈終不得安居”之辭相警告。但以太后為主的中樞始終傾向東流,雖時停時作,至元祐七年十月河水已大部東流。紹圣元年(1094年),“盡閉北流,全河之水東還故道”。
這次黃河回復(fù)東流,不過僅僅五年時間,至元符二年(1099年),黃河于內(nèi)黃決口,東流斷絕,主流又趨向北流,仍至乾寧軍一帶入海。積極主張回河的吳安持、鄭佑、李仲、李偉等被朝廷加罪,“投之遠方”,結(jié)束了第三次回河的爭論。
(引文見《宋史·河渠志》)
- 1、《水調(diào)歌頭·徐州中秋》 月亮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
- 2、《黃州快哉亭記》 寫景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 ,北合漢沔...
- 3、《上樞密韓太尉書》 太尉執(zhí)事: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
- 4、《懷澠池寄子瞻兄》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
- 5、《漁家傲·和門人祝壽》 七十馀年真一夢。朝來壽斝兒孫奉。憂患已空無復(fù)痛。心不動。此間...
- 6、《調(diào)嘯詞(效韋蘇州·二之一)》 漁父。漁父。水上微風(fēng)細雨。青蓑黃箬裳衣。紅酒白魚暮歸。暮歸、...
- 7、《調(diào)嘯詞(二之二)》 歸雁。歸雁。飲啄江南南岸。將飛卻下盤桓。塞北春來苦寒?嗪、...
- 8、《調(diào)嘯詞(效韋蘇州·二之一)》 漁父。漁父。水上微風(fēng)細雨。青蓑黃箬裳衣。紅酒白魚暮歸。暮歸、...
- 9、《漁家傲(和門人祝壽)》 七十馀年真一夢。朝來壽斝兒孫奉。憂患已空無復(fù)痛。心不動。此間...
- 10、《調(diào)嘯詞(二之二)》 歸雁。歸雁。飲啄江南南岸。將飛卻下盤桓。塞北春來苦寒?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