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問陶(zhānɡ wèn táo)
張問陶(1764—1814) ,清代杰出詩人、詩論家,著名書畫家。字仲冶,一字柳門,因故鄉(xiāng)四川遂寧城郊有一座孤絕秀美的小山,形如船,名船山,便自號船山,也稱“老船”,因善畫猿,亦自號“蜀山老猿”。乾隆五十五年(1790)進士,曾任翰林院檢討、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吏部郎中。后出任山東萊州知府,后辭官寓居蘇州虎邱山塘。晚年遨游大江南北,嘉慶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病卒于蘇州寓所。其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文苑》、《清史列傳》卷七二《文苑傳三》、胡傳淮著《張問陶年譜》、《張船山書畫年譜》等文獻。張問陶著有《船山詩草》,存詩3500余首。其詩天才橫溢,價重雞林,與袁枚、趙翼合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被譽為“青蓮再世”、“少陵復出”、清代“蜀中詩人之冠”,也是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詩人。
生平
家庭出身
出身官宦世家,先世居湖廣麻城之孝感鄉(xiāng),明洪武中遷蜀,著籍遂寧。其高祖張鵬翮(1649—1725),清代康熙、雍正朝名臣,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太子太保、太子太傅,《清史稿》有傳;曾祖張懋誠(1667—1737),官至通政使、署工部右侍郎;祖張勤望(1694—1757),官至山東登州知府、署登萊青海防兵備道;父張顧鑒(1721—1797),官至云南開化知府。張顧鑒有三子,即問安、問陶、問萊;有二女,長適浙江歸安監(jiān)生潘本侃,次適驤黃旗漢軍襲騎都尉高揚曾。張問陶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五月二十七日(公歷6月26日)出生于山東省館陶縣(治今山東省冠縣冠縣北館陶鎮(zhèn)),自幼隨父宦游均州、荊州、黃州、漢陽。乾隆四十三年(1778),父升云南開化知府,問陶隨母及全家留漢陽。不久其父因荊門“失出”案發(fā)受牽連去職,家產賠累殆盡,住房也為豪吏所奪,全家生活陷入困境,常奔走告貸,“恒數(shù)日不舉火”。
才華橫溢
問陶自幼受家庭熏陶,在其父直接教導下,與兄問安、弟問萊發(fā)憤攻讀。其嫂陳慧殊,工詩,時稱“女翰林”。
問陶飽覽群書,博研名畫,勤學苦練,少年時即嶄露才華,被目為“青蓮再世”。十五歲時寫《壯志》一詩抒懷:“……咄嗟少年子,如彼玉在璞。光氣未騰天,魍魎抱之哭……!鄙倌陦阎,氣概不凡。雖家中生活窘困,仍頑強堅持學習,“布衣不合饑寒死,一寸雄心敵萬夫”。乾隆四十九年(1784)三月,問陶年二十歲,在京與四川涪陵
張問陶(1764—1814) ,清代杰出詩人、詩論家,著名書畫家。字仲冶,一字柳門,因故鄉(xiāng)四川遂寧城郊有一座孤絕秀美的小山,形如船,名船山,便自號船山,也稱“老船”,因善畫猿,亦自號“蜀山老猿”。乾隆五十五年(1790)進士,曾任翰林院檢討、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吏部郎中。后出任山東萊州知府,后辭官寓居蘇州虎邱山塘。晚年遨游大江南北,嘉慶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病卒于蘇州寓所。其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文苑》、《清史列傳》卷七二《文苑傳三》、胡傳淮著《張問陶年譜》、《張船山書畫年譜》等文獻。張問陶著有《船山詩草》,存詩3500余首。其詩天才橫溢,價重雞林,與袁枚、趙翼合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被譽為“青蓮再世”、“少陵復出”、清代“蜀中詩人之冠”,也是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詩人。
生平
家庭出身
出身官宦世家,先世居湖廣麻城之孝感鄉(xiāng),明洪武中遷蜀,著籍遂寧。其高祖張鵬翮(1649—1725),清代康熙、雍正朝名臣,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太子太保、太子太傅,《清史稿》有傳;曾祖張懋誠(1667—1737),官至通政使、署工部右侍郎;祖張勤望(1694—1757),官至山東登州知府、署登萊青海防兵備道;父張顧鑒(1721—1797),官至云南開化知府。張顧鑒有三子,即問安、問陶、問萊;有二女,長適浙江歸安監(jiān)生潘本侃,次適驤黃旗漢軍襲騎都尉高揚曾。張問陶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五月二十七日(公歷6月26日)出生于山東省館陶縣(治今山東省冠縣冠縣北館陶鎮(zhèn)),自幼隨父宦游均州、荊州、黃州、漢陽。乾隆四十三年(1778),父升云南開化知府,問陶隨母及全家留漢陽。不久其父因荊門“失出”案發(fā)受牽連去職,家產賠累殆盡,住房也為豪吏所奪,全家生活陷入困境,常奔走告貸,“恒數(shù)日不舉火”。
才華橫溢
問陶自幼受家庭熏陶,在其父直接教導下,與兄問安、弟問萊發(fā)憤攻讀。其嫂陳慧殊,工詩,時稱“女翰林”。
問陶飽覽群書,博研名畫,勤學苦練,少年時即嶄露才華,被目為“青蓮再世”。十五歲時寫《壯志》一詩抒懷:“……咄嗟少年子,如彼玉在璞。光氣未騰天,魍魎抱之哭……!鄙倌陦阎,氣概不凡。雖家中生活窘困,仍頑強堅持學習,“布衣不合饑寒死,一寸雄心敵萬夫”。乾隆四十九年(1784)三月,問陶年二十歲,在京與四川涪陵
周興岱(號東屏,時任贊善官)之長女結婚。次年八月,偕周夫人乘船回川省親,十月在途中生一女,周夫人因病乃與小女留涪陵娘家。問陶回遂寧寫詩甚多。第二年五月,周夫人病逝涪州,不久小女亦夭。這時,其家境更為困頓,有時竟到“僅求衣食亦無緣”的地步。是年秋,問陶與兄問安去成都參加鄉(xiāng)試。因問陶所寫詩歌傳抄者眾,詩名大噪,成都鹽茶道林儁(號西厓)愛慕其文才,將其女林韻徵(名頎,號佩環(huán))許配予他,乾隆五十二年(1787)九月,在鹽茶道署成婚,其家里因此出現(xiàn)了世界詩壇罕見的“三兄弟三妯娌詩人”,即張問陶及其兄問安、弟問萊、嫂陳慧殊、妻林韻徵、弟婦楊古雪均是詩人。
官場生涯
乾隆五十三年(1788)三月,問陶又赴京師參加順天鄉(xiāng)試,中舉人,次年初,西返四川,在成都、遂寧小住,歲末去北京。這期間他吟興甚豪,每到一地必有一詩,或憑吊古跡,或流連風景,寄詞壯采,顯示出卓絕的才華。乾隆五十五年庚戌(1790)中進士,點翰林院庶吉士,此期間寫詩最多,幾乎每日一首或幾首,而且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在翰林同年中,石韞玉、洪亮吉等名士與問陶結交,對他的詩非常佩服。五十八年(1793)三月,授翰林院檢討。五十九年,寫《論文八首》、《論詩十二絕句》反映了問陶的詩歌風格和理論體系。
嘉慶二年(1797)秋,在家丁父猶。這期間,他往來于遂寧、成都、北京,目睹現(xiàn)實,寫詩揭露,如《宿寶雞縣題壁十八首》中有“豺虎縱橫隨處有”、“焦土連云萬骨枯”的句子,對官吏們掠奪人民的暴行,以及“萬骨枯”社會的悲涼景象作了深刻的揭露。嘉慶五年(1800)八月,分校順天鄉(xiāng)試,翌年奉派教習庶吉士,九月又分校順天鄉(xiāng)試。嘉慶十年(1805)九月,任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奉派巡視北京南城。嘉慶十四年(1809)春,充會試同考官,七月,改吏部驗封司郎中。嘉慶十五年(1810)七月,出任山東萊州知府。問陶赴任后,即櫛風沐雨,跋山涉水,深入所轄七邑了解民情,并清理積案,考試童生,獎掖后進。他為官清正廉明,審理案件及時,且不徇情枉法,深得民心。其斷案所下判詞,簡切透辟,后人奉為典范,曾多次編選印行。萊州轄區(qū)掖縣、即墨兩縣農業(yè)減產,平度、昌邑、高密、濰、膠五州縣遭嚴重水災,村落蕭條,民生困苦,問陶面對這般現(xiàn)實,痛如切膚。他乃具報請予減免緩交稅租,并發(fā)放積谷,以賑濟饑民。為此事,與上官意見不合,見為民請命,難有作為,郁郁不自得,逾年而病。
晚年生活
嘉慶十七年(1812)三月以病辭官,行前,他系念萊州歉收,民有饑饉,便將己之歷年積蓄捐谷七百石賑濟七邑饑民。他上辭呈后曾寫詩自述:“二十三年指一彈,非才早愧不勝官。云衣久已輕如葉,虎背抽身也不難!彪x萊州時,又寫詩自白:“絕口不談官里事,頭銜重整舊詩狂”。這些詩句反映了他對官場生活的憤懣和沉重心情。他在《平度昌邑道中感事》詩中寫道:“天意蒼茫地苦貧,救荒無策愧臨民,辭官也作飄零計,懺爾流亡一郡人”,真是寄情于民了。到吳門時,病情加重,便留虎丘寓所,自號“藥庵退守”。其寓位于蘇州山塘街青山橋附近,鄰白居易祠,遂名為“樂天天隨鄰屋”。寫有《題樂天天隨鄰屋》詩,有句云:“憑欄早醒繁華夢,點筆難刪諷喻詩”,反映了他晚年的生活情趣。著名文史學者胡傳淮著《張問陶年譜》(2000年巴蜀書社出版、2005年修訂再版)、《張問陶研究文集》(2009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張船山書畫年譜》(《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1期)、《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2012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張問陶家族詩歌選析》(2012年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記載甚詳。四川電視臺經濟頻道2013年攝制播放了巴山蜀水之城市故事《神斷張問陶》,對張問陶進行了全面評價。
張問陶墓
張問陶憂患余生,積勞成疾,醫(yī)治無效,嘉慶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申時(公歷4月23日下午3至5時),病卒于蘇州寓所,年51歲。張問陶辭世時,家境蕭條,三個女兒尚未出嫁,家人無力扶其靈柩回鄉(xiāng),乃寄殯于蘇州光福鎮(zhèn)玄墓山,一年后得鮑勛茂(字樹堂)太仆等人資助,始得歸葬故鄉(xiāng)四川遂寧兩河口(今四川省遂寧市蓬溪縣金橋鎮(zhèn)翰林村二社兩河口唐家灣月亮坪金子圖內)祖塋。張船山墓1959年被掘毀,2014年8月修復。周、林兩夫人亦葬于兩河口張氏祖塋。
個人成就
文學
張船山一生致力于詩、書、畫,造詣精深,其詩被譽為清代“蜀中之冠”,也是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詩人,詩作5000余首,今存3500余首,表現(xiàn)了他獨特的思想個性和藝術風格。對于詩歌創(chuàng)作,他主張抒寫性情,強調獨創(chuàng),反對摹擬。詩作多描寫日常生活。作品較好的是一些紀游、寫景、題畫之作,如《嘉定舟中》、《瀘州》、《瞿塘峽》、《巫峽同亥白兄作》、《下新灘》、《空□峽》、《題李墨莊前輩歸槎圖》等。亦間有反映白蓮教起義和清軍腐朽的作品,如《出棧宿寶雞縣題壁十八首》、《鄉(xiāng)愁五首》、《庚申六月寄亥白兄成都》等。他的詩風清新自然,以七絕最勝,但有一部分詩篇情調沉郁。著有《船山詩草》20卷,清嘉慶二十年(1815)刊行;《船山詩草補遺》6卷,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刊行,兩書共收詩3000余首。1986年,中華書局將《船山詩草》(包括補遺)列入“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出版,2000年重印。這是目前最完備、最通行的張船山詩集。著名文史專家胡傳淮著有《張問陶年譜》(2000年巴蜀書社出版、2005年修訂再版)、主編有《張問陶研究文集》(2009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主編《張問陶家族詩歌選析》(2012年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成鏡深、胡傳淮等編有《船山詩草全注》(180萬字,2010年巴蜀書社出版),有助于張問陶研究。
清人評論其詩“生氣涌出,沉郁空靈,于以前諸名家外又辟一境”,是“太白少陵復出”。書師米芾,險勁放野,別具一格。其畫,近似徐青藤(徐渭),不經意處,皆有天然,尤善畫猿、馬、鷹、鳥等,“墨猴”畫技藝尤精。傳世作品有藏于故宮博物院的《芍藥》扇等。楊守敬說其:“乾嘉間之書家,莫不胎息于金石,博考名跡,惟張船山,宋芷灣絕不依傍古人,自然大雅,由于天分獨高,故不師古而無不合于古”。張問陶是乾嘉詩壇泰斗、清中葉詩冠、三百年來第一人。
張問陶弟子有崔旭、梅成棟、姚元之等,合稱“張門三才子”,受張問陶影響巨大。
繪畫
張問陶的繪畫亦集明四大畫家(沈周、唐寅、文征明、仇英)之技藝精華而揮筆自如、線條流暢,工筆精湛、韻味宏厚,技藝一絕、別具風格。畫山——險峻陡峭。畫樹——枝粗葉茂。畫面清爽,工筆水墨相間,圖紋轉折如行云流水,圖文并茂。如《深山隱居圖》。
詩學主張
張問陶主張詩歌應寫性情,有個性:“天籟自鳴天趣足,好詩不過近人情”(《論詩十二絕句》),“詩中無我不如刪,萬卷堆床亦等閑”(《論文八首》)反對模擬:“文章體制本天生,祗讓通才有性情。模宋規(guī)唐徒自苦,古人已死不須爭。”(《論詩十二絕句》)他的詩論與性靈說相吻合,為袁枚所稱賞。袁枚譽張詩“沉郁空靈,為清代蜀中詩人之冠 ”,又夸其具“倚天拔地之才”,視為“八十衰翁生平第一知己”(《答張船山太史》)。其原因在于張問陶不僅才華橫溢、創(chuàng)作成績斐然,而且其思想觀念與詩學觀點同袁枚頗多相通之處,成為嘉慶時期性靈派的重鎮(zhèn),與乾隆時期性靈派的代表人物袁枚、趙翼鼎足而三,占據(jù)乾嘉性靈派殿軍的地位。
張問陶沒有論詩專著與文章,但其《船山詩草》卻收有數(shù)十首論詩詩,可供我們窺探其論詩要旨。綜觀張問陶論詩,可知其詩學觀與袁枚性靈說笙磬相應,又不乏獨到之見。張問陶堪稱性靈派獨具特色的詩論家。
張問陶論詩一再標舉“性靈”,可見其主性靈之旨。如“性靈偶向詩中寫”(《正月十八日……絕句志之》),“傳神難得性靈詩”(《梅花》),“同無青白眼,各有性靈詩”(《冬日》),“濃抹山川寫性靈”(《題子靖〈長河修禊圖〉》),“筆墨有性靈”(《戊辰日依竹堂感懷》)等等,不一而足;尤其是“愧我性靈終是我”(《頗有謂予詩學隨園者,笑而賦此》)之句,更顯示其與袁枚“獨抒性靈”(《隨園詩話補遺》卷四)說在本質上是一致的。袁枚“獨抒性靈”之性靈說內涵是強調創(chuàng)作主體應具真情、個性、詩才三方面主觀因素。張問陶論詩要義一方面與此相通,一方面又有補充與發(fā)展。
袁枚性靈說最重真性情,所謂“性情得其真”(《寄程魚門》),“情以真而愈篤”(《答尹相國》)。張問陶重性靈亦以真性情為創(chuàng)作要旨。首先,他強調創(chuàng)作者必須具備真情實感,有真性情要抒發(fā)。因此稱“詩人原是有情人”(《題屠琴隖論詩圖》其六)、“好鳥鳴春尚有情”(《論詩十二絕句》其八),因為“有情”才能寫出真詩,所謂“熱腸涌出性情詩”(《贈徐泰征》)是情與詩因果關系的生動說明。其次,他指出表現(xiàn)真性情是詩的本質,云“好詩不過近人情”(《論詩十二絕句》其十二),“自磨碎墨寫天真”(《代啟答畢秋帆先生并上近詩一卷》),“不寫性靈斗機巧,從此詩人賤于草”(《題法時帆式善前輩詩龕向往圖》),所謂“人情”、“天真”、“性靈”,皆指“詩緣情”(陸機《文賦》)之本質而言。因為主情,故與袁枚一樣批評肌理派翁方綱以考據(jù)為詩,稱“何苦顢頇書數(shù)語,不加箋注不分明”(《論詩十二絕句》其八)。翁氏“誤把抄書當作詩”(袁枚《仿元遺山論詩》),已遠離詩抒情之正軌。張認為,詩情不是從“古人書”中所能得到的,而是從生活閱歷、社會實踐中產生的,故云:“寫出此身真閱歷,強于饤饾古人書!保ā墩撛娛^句》其三)又云:“關心在時務,下筆唯天真!保ā蛾愂a山舍人……限五古》)這一觀點對袁枚性靈說所謂“神韻是先天真性情”(《答李少鶴》)、“但肯尋詩便有詩,靈犀一點是吾師”(《遣興》)之主觀唯心因素是一種補救。另外,就“情”本身而言,袁枚強調其真,尤重“情所最先,莫如男女”(《答蕺園論詩書》),與理相離。這有其思想解放的意義,但亦有忽視情之美與善的弊病。張問陶主情,既重視其真,亦兼顧其真與善,故云“古人懷抱有真美”,“惡詩盡有真情境,忍與風花一例刪”(《重檢記日詩稿自題十絕句》)。這一觀點比袁枚要合理、全面。
張問陶于強調真性情的同時,還標舉“氣”:一曰真氣,二曰奇氣!冻啥枷娜张c田橋飲酒雜詩》云:“有情那可無真氣?”即明確提出真氣與真情相輔相成的觀點。如果說真情是詩的血肉,真氣則是詩的筋骨,更是詩的精神力量,有情無氣仍難見詩人之真本色。此“氣”從詩人角度而言,是孟子所謂的“浩然之氣”(《孟子·公孫丑上》),具有剛正的氣質、人格的力量。從詩的角度而言,則是具有一種勁健的風骨、壯美的氣勢。張氏重視氣,就是重視詩人的品格、氣質的修養(yǎng),從而賦予詩作以氣勢!度A陰客夜讀卷施閣詩文懷稚存》又標舉“奇氣”:“死有替人應屬我,詩多奇氣為逢君!薄捌鏆狻笔侵冈娙说姆欠病⒖穹诺臍赓|,一種浪漫精神。這與張問陶的個性特征相關。張問陶論詩重氣,當受到摯友洪亮吉的影響,洪氏《北江詩話》即將“氣”與性、情等相提并論,作為“詩文之可傳”的重要因素之一,皆意在針砭某些性靈詩輕佻滑易、缺乏氣骨之弊,亦是對袁枚性靈說之補救。
張問陶于性靈特別強調“我性靈終是我”,這是同袁枚性靈說推重“作詩不可以無我”(《隨園詩話》卷七)一樣張揚個性、崇尚創(chuàng)作的獨創(chuàng)性。為此張問陶宣稱:“自吐胸中所欲言,那從得失爭千古”,“浮名未屑以詩傳,況肯低頭傍門戶!”(《題方鐵船工部元鹍詩兼呈吳谷人祭酒》)意謂詩人應該獨抒性靈,自出機杼,詩中有人。為此又從反面強調:“詩中無我不如刪,萬卷堆床亦等閑。”(《論文八首》其七)所謂“詩中無我”即缺乏個性、因襲他人,清代乾嘉詩壇之擬古者正是“詩中無我”的典型,為此張問陶譏云:“模宋規(guī)唐徒自苦,古人已死不須爭”(《論詩十二絕句》其十),“規(guī)唐模宋苦支持,也似殘花放幾枝。鄭婢蕭奴門戶好,出人頭地恐無時。”(《題屠琴隖論詩圖》)矛頭指向沈德潛、厲鶚這些規(guī)唐模宋者,并認為依傍門戶是不會出人頭地的。與模擬者相反,性靈派皆主創(chuàng)造,以表現(xiàn)自己的真情與個性,張問陶亦云:“土飯塵羹忽嶄新,猶人字字不猶人”,“《咸英》何必勝《簫韶》,生面重開便不祧”。(《論詩十二絕句》)所謂“斬新”、“生面重開”就是詩人所推崇的創(chuàng)造精神,只有做到“不猶人”,才能寫出“我”之“性靈”,自成一家。
張問陶重性靈亦如袁枚一樣重詩人之靈性,或曰詩才,并略有闡發(fā)。詩人有靈性表現(xiàn)之一是創(chuàng)作之際易產生靈感,無須雕肝鏤腎、生寫硬湊。《論詩十二絕句》其四、其五云:“憑空何處造情文,還仗靈光助幾分。奇句忽來魂魄動,真如天上落將軍!”“躍躍詩情在眼前,聚如風雨散如煙。敢為常語談何易,百煉功純始自然。”采用生動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詩人創(chuàng)作產生的靈感現(xiàn)象。前引張問陶關于創(chuàng)作要有“自身真閱歷”的觀點,亦即是“不憑空”;但創(chuàng)作還須借助“靈光”即靈感。二詩寫出靈感降臨“忽來”的突發(fā)性、“驟得”的短暫性,以及思維的活躍性,“詩情躍躍”指感情激動,而且想象豐富,所謂“提筆便存天外想,神龍鱗爪破空來”(《題屠琴隖論詩圖》)。此外靈感乃自然而生,不可強求,所謂“詩為無心如拾得”(《成都夏日與田橋飲酒雜詩》)。可見張問陶對靈感的認識還是比較全面深入的。
對于詩歌的審美特征,袁枚性靈說要求靈活、有生趣、風趣,張問陶則主張空靈、有真趣,二者頗為接近,但亦有區(qū)別。張《題屠琴隖論詩圖》云:“一片神光動魂魄,空靈不是小聰明!痹吨⒅匾庀蟮撵`活有趣,就跡近于“小聰明”,而張問陶之重“空靈”,內涵要廣,它不僅要求意象靈動,而且追求意境深、韻味長,是一種高境界,故又稱“詩到空靈藝始成”(《孟津縣寄陳理堂》)。為達空靈之境,在藝術表現(xiàn)上注重以白描之筆勾勒意象,不堆砌典故;于創(chuàng)作心境則要求自然純真、擺脫動利!墩撛娛^句》其六云:“想到空靈筆有初,每從游戲得天真。笑他正色談風雅,戎服朝冠對美人!闭f明空靈之境非滿腦子禮教、一味“談風雅”者所能達到,而必須出自于自然“天真”。另外,“天趣”、“真趣”亦與雕鑿無緣,同擬古、考據(jù)之作亦不相干。對詩歌語言乃推重自然、質樸的“常語”,所謂“敢為常語談何易,百煉工純始自然”(《論詩十二絕句》其五),這與袁枚“家常語入詩最妙”(《隨園詩話補遺》卷一)、“口頭語,說得出便是天籟”(《隨園詩話補遺》卷二)的觀點相近。
張問陶的詩學觀點由于表達形式的限制,比較粗略,遠不及袁枚《隨園詩話》、詩序等論詩專著觀點闡述得詳盡周全,范圍亦不如袁枚性靈說廣泛。但其要旨與袁枚性靈說屬同調,性靈說的基本精神亦都具備。不過,張問陶的性靈說是嘉慶年間的詩論,張問陶亦有其獨具的個性、思想,因此與袁枚又有差異。難能可貴的是,這種差異實為對袁枚性靈說不足或弊端的補救,從而使性靈說有所發(fā)展。這是張問陶詩論的新貢獻。
為了弘揚問陶詩風,四川省蓬溪縣成立了問陶詩社,有會員100余人,定期出版社刊《問陶新韻》。
一代詩宗
中國歷史悠久,詩人輩出,多如繁星。因受規(guī)模和條件限制,能寫入文學史的詩人,是極少的。以清代詩人為例,正處在籌備階段的《全清詩》,“初步測算作者總數(shù)約為十萬家,成書則當在一千冊以上!苯诵焓啦嫛肚逶妳R》,收清代詩人6100余家,得詩27000余首。而能進入《中國文學史》的清代詩人只占《清詩匯》詩人總數(shù)的千分之三、四。中國社科院編三卷本《中國文學史》論及的清詩人僅16人;游國恩等主編的《中國文學史》論及的清詩人僅19人;劉大杰《中國文學發(fā)展史》,論及清詩人也只有28人。如此之少的清代詩人入《中國文學史》,而張船山即為其中之一,足見船山在清詩史上的重要地位了。
在各種通行清詩選本中,船山詩也占有突出地位。清代光緒五年(1879)刊印的《國朝全蜀詩鈔》(孫桐生輯選),規(guī)模宏大,體制精嚴,是清代蜀選本中集大成者。該書共64卷,計選詩人362人,存詩5900余首,其中張船山詩入選最多,獨占6卷,入選詩作近600首,已是《船山詩草》的五分之一,占《國朝全蜀詩鈔》的十分之一,“猶以未獲盡登為憾!笨梢姶皆趯O桐生的心目中是大頭,就全清詩人而論,蜀詩人中能躋身于第一流的,也只有張氏一人而已。李朝正先生云:“乾嘉年間的性靈派在華夏擁有詩人之眾,是過往的許多詩派無法比擬的,而巴蜀詩人恰恰是通過張問陶的作用,直接或間接地帶領一批詩人,影響著一批詩人。因而,活躍在詩壇,齊集在張問陶周圍的蜀中詩人都崇尚性靈,……形成了眾星拱月、群星燦爛之勢,迎來清代巴蜀詩歌中最為壯觀的黃金時代。”
近人徐世昌輯《清詩匯》,計200余卷,是清詩選本中影響大、聲望高者。該書入選船山詩37首,為蜀中詩人入選最多者。其他蜀中詩人,如李調元入選4首,彭端淑1首,費密8首,張問安11首,卓秉恬1首,劉沅1首,張鵬翮2首,劉光第7首……。在乾嘉時期全國性詩人中,張船山入選量僅次于袁枚(41首),而高于其他乾嘉著名詩人,如黃景仁34首,洪亮吉33首,蔣士銓27首,趙翼22首,宋湘9首,舒位25首,吳錫麒13首,孫原湘23首,郭頻伽14首,姚元之10首,石韞玉6首,王曇4首,黃丕烈1首,顧翰9首,王學浩6首,王芑孫19首,崔旭5首,屠倬9首,楊芳燦17首,黎簡34首,陳文述5首,吳嵩梁5首,朱文治9首……?梢姡皆谇卧妷匚恢@赫。
當代著名清詩選本,也給船山崇高地位。如錢仲聯(lián)《清詩三百首》(1985年岳麓書社版),選張船山詩3首,僅低于袁枚(5首),而高于趙翼(2首),蔣士銓(未選)、洪亮吉(1首)、吳錫麒(2首)等人。陳祥耀《清詩精華》(199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選張船山詩8首,比乾嘉其他詩人多,如袁枚7首,宋湘4首,蔣士銓4首,洪亮吉3首。李夢生《律詩三百首》(200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選張船山律詩3首,高于袁枚(2首)、趙翼(2首)、龔自珍(2首)。該書中選清詩人3首及以上者僅10人,船山即其一,可見張船山是清代律詩寫得最好的十大詩人之一。
出版的清代詩歌史及辭典,如朱則杰《清詩史》、嚴迪昌《清詩史》、霍有明《清詩史》、劉世南《清詩流派史》、錢仲聯(lián)主編《清詩紀事》、《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清代卷)、胡傳淮《張問陶年譜》《張問陶研究文集》等,都給了張船山以充分的肯定。
楊世明先生在《巴蜀文學史》(巴蜀書社2003年版)中,列專節(jié)以《性靈派大家張問陶》為題,評述船山詩作及貢獻,并云:“乾嘉時期是清代巴蜀文學最繁榮的時期……。這一階段最輝煌的一頁,是產生了大詩人張問陶!庇终f:“從漢代以來,巴蜀出產了司馬相如、揚雄、陳子昂、李白、蘇洵、蘇軾、蘇轍、虞集、楊慎、張問陶這十大文學家,他們都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名人。迄今為止,幾乎任何中國文學史,都要對上述十人的文學成就作出介紹。”
張船山是詩、書、畫三絕奇才,當時名震海內、群相斂手,有的詩人寫詩作文,自愿化為婦人,為他效力,甚至作為他的妻妾侍奉他。其詩作,對后世影響深遠。晚清詩人易順鼎(1858-1920),幼奇慧,有神童之目,詩作多至萬首,“自謂為張船山后身”。南社詩人柳亞子(1887-1958),有詩云:“猛憶船山詩句好:白蓮都為美人開!绷簡⒊凇讹嫳椅募分校v述了張船山在山東任主考的故事;《海上花列傳》中,寫不少人照張船山詩意做詩;張恨水在小說《春明外史》里,讓主人公楊杏園步和了張船山的八首七律《梅花》詩,引得人們紛紛尋找《船山詩草》來讀?梢,船山詩影響之大。
著名古代文學研究專家、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劉揚忠先生在《張船山全國學術研討會綜述》中說:“張船山不單是西蜀詩人之冠,而且是清代中期全國詩人之冠,對他進行研究,繼承他的文學遺產,乃是全國學者的分內之事。”龍洲劍客在《煙波誰識舊船山》中說:“張船山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應當是不輸于思想史上的王船山!薄跋髲垎柼者@樣一往情深地在詩歌中傾吐自己最真誠的生命感悟的人,古往今來恐怕也不多吧!在他之前有杜工部,在他之后只有郁達夫!薄啊胰蠹摇,從袁枚到趙翼、蔣士銓,無論在才氣還是詩歌的造詣上都未必一定勝過張問陶。”“就詩論詩,張問陶是絕對不輸于‘三家’的”;“張問陶在詩界中就象金庸武俠小說里獨立于正統(tǒng)門派之外時隱時現(xiàn)的絕頂高手,別人只能偶爾識得其蹤跡,卻少有人有耐心與誠心去探尋他的蹤影!敝麑W者張永義在《感傷時代的人生幻滅——讀<船山詩草>》中說:“恰恰是黃仲則與張問陶(字仲冶,號船山)代表了清朝中葉的最高詩歌水準。正如同一時代的德語文學有歌德與海涅,如果18世紀封閉的國內文壇,失去了‘二仲’的痛飲高歌,那么,我們的閱讀一定會顯得枯燥無味!薄拔矣X得生活在十八、十九世紀之交的張問陶,處境更艱難,他的內心所體會到的深層幻滅感比起我們這些200年后敲擊鍵盤的文人要更具體更疼痛,因為那是整個封建王朝的夕陽殘照,他把墨汁和膽汁混合,輕輕一抹,給那個感傷的時代畫上了蒼涼的休止符!贝四瞬豢。[7] 綜上所述:張船山在清代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不僅是清代蜀中詩冠,也是清代乾嘉詩壇大家,一代詩宗,是清代第一流的詩人和著名詩學理論家,是性靈派后期的主將和代表人物。
以上摘自胡傳淮《芻議張船山在清詩史上的地位》一文(發(fā)表于《西華大學學報》2005年04期)。
▼官場生涯
乾隆五十三年(1788)三月,問陶又赴京師參加順天鄉(xiāng)試,中舉人,次年初,西返四川,在成都、遂寧小住,歲末去北京。這期間他吟興甚豪,每到一地必有一詩,或憑吊古跡,或流連風景,寄詞壯采,顯示出卓絕的才華。乾隆五十五年庚戌(1790)中進士,點翰林院庶吉士,此期間寫詩最多,幾乎每日一首或幾首,而且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在翰林同年中,石韞玉、洪亮吉等名士與問陶結交,對他的詩非常佩服。五十八年(1793)三月,授翰林院檢討。五十九年,寫《論文八首》、《論詩十二絕句》反映了問陶的詩歌風格和理論體系。
嘉慶二年(1797)秋,在家丁父猶。這期間,他往來于遂寧、成都、北京,目睹現(xiàn)實,寫詩揭露,如《宿寶雞縣題壁十八首》中有“豺虎縱橫隨處有”、“焦土連云萬骨枯”的句子,對官吏們掠奪人民的暴行,以及“萬骨枯”社會的悲涼景象作了深刻的揭露。嘉慶五年(1800)八月,分校順天鄉(xiāng)試,翌年奉派教習庶吉士,九月又分校順天鄉(xiāng)試。嘉慶十年(1805)九月,任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奉派巡視北京南城。嘉慶十四年(1809)春,充會試同考官,七月,改吏部驗封司郎中。嘉慶十五年(1810)七月,出任山東萊州知府。問陶赴任后,即櫛風沐雨,跋山涉水,深入所轄七邑了解民情,并清理積案,考試童生,獎掖后進。他為官清正廉明,審理案件及時,且不徇情枉法,深得民心。其斷案所下判詞,簡切透辟,后人奉為典范,曾多次編選印行。萊州轄區(qū)掖縣、即墨兩縣農業(yè)減產,平度、昌邑、高密、濰、膠五州縣遭嚴重水災,村落蕭條,民生困苦,問陶面對這般現(xiàn)實,痛如切膚。他乃具報請予減免緩交稅租,并發(fā)放積谷,以賑濟饑民。為此事,與上官意見不合,見為民請命,難有作為,郁郁不自得,逾年而病。
晚年生活
嘉慶十七年(1812)三月以病辭官,行前,他系念萊州歉收,民有饑饉,便將己之歷年積蓄捐谷七百石賑濟七邑饑民。他上辭呈后曾寫詩自述:“二十三年指一彈,非才早愧不勝官。云衣久已輕如葉,虎背抽身也不難!彪x萊州時,又寫詩自白:“絕口不談官里事,頭銜重整舊詩狂”。這些詩句反映了他對官場生活的憤懣和沉重心情。他在《平度昌邑道中感事》詩中寫道:“天意蒼茫地苦貧,救荒無策愧臨民,辭官也作飄零計,懺爾流亡一郡人”,真是寄情于民了。到吳門時,病情加重,便留虎丘寓所,自號“藥庵退守”。其寓位于蘇州山塘街青山橋附近,鄰白居易祠,遂名為“樂天天隨鄰屋”。寫有《題樂天天隨鄰屋》詩,有句云:“憑欄早醒繁華夢,點筆難刪諷喻詩”,反映了他晚年的生活情趣。著名文史學者胡傳淮著《張問陶年譜》(2000年巴蜀書社出版、2005年修訂再版)、《張問陶研究文集》(2009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張船山書畫年譜》(《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1期)、《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2012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張問陶家族詩歌選析》(2012年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記載甚詳。四川電視臺經濟頻道2013年攝制播放了巴山蜀水之城市故事《神斷張問陶》,對張問陶進行了全面評價。
張問陶墓
張問陶憂患余生,積勞成疾,醫(yī)治無效,嘉慶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申時(公歷4月23日下午3至5時),病卒于蘇州寓所,年51歲。張問陶辭世時,家境蕭條,三個女兒尚未出嫁,家人無力扶其靈柩回鄉(xiāng),乃寄殯于蘇州光福鎮(zhèn)玄墓山,一年后得鮑勛茂(字樹堂)太仆等人資助,始得歸葬故鄉(xiāng)四川遂寧兩河口(今四川省遂寧市蓬溪縣金橋鎮(zhèn)翰林村二社兩河口唐家灣月亮坪金子圖內)祖塋。張船山墓1959年被掘毀,2014年8月修復。周、林兩夫人亦葬于兩河口張氏祖塋。
個人成就
文學
張船山一生致力于詩、書、畫,造詣精深,其詩被譽為清代“蜀中之冠”,也是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詩人,詩作5000余首,今存3500余首,表現(xiàn)了他獨特的思想個性和藝術風格。對于詩歌創(chuàng)作,他主張抒寫性情,強調獨創(chuàng),反對摹擬。詩作多描寫日常生活。作品較好的是一些紀游、寫景、題畫之作,如《嘉定舟中》、《瀘州》、《瞿塘峽》、《巫峽同亥白兄作》、《下新灘》、《空□峽》、《題李墨莊前輩歸槎圖》等。亦間有反映白蓮教起義和清軍腐朽的作品,如《出棧宿寶雞縣題壁十八首》、《鄉(xiāng)愁五首》、《庚申六月寄亥白兄成都》等。他的詩風清新自然,以七絕最勝,但有一部分詩篇情調沉郁。著有《船山詩草》20卷,清嘉慶二十年(1815)刊行;《船山詩草補遺》6卷,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刊行,兩書共收詩3000余首。1986年,中華書局將《船山詩草》(包括補遺)列入“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出版,2000年重印。這是目前最完備、最通行的張船山詩集。著名文史專家胡傳淮著有《張問陶年譜》(2000年巴蜀書社出版、2005年修訂再版)、主編有《張問陶研究文集》(2009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主編《張問陶家族詩歌選析》(2012年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成鏡深、胡傳淮等編有《船山詩草全注》(180萬字,2010年巴蜀書社出版),有助于張問陶研究。
清人評論其詩“生氣涌出,沉郁空靈,于以前諸名家外又辟一境”,是“太白少陵復出”。書師米芾,險勁放野,別具一格。其畫,近似徐青藤(徐渭),不經意處,皆有天然,尤善畫猿、馬、鷹、鳥等,“墨猴”畫技藝尤精。傳世作品有藏于故宮博物院的《芍藥》扇等。楊守敬說其:“乾嘉間之書家,莫不胎息于金石,博考名跡,惟張船山,宋芷灣絕不依傍古人,自然大雅,由于天分獨高,故不師古而無不合于古”。張問陶是乾嘉詩壇泰斗、清中葉詩冠、三百年來第一人。
張問陶弟子有崔旭、梅成棟、姚元之等,合稱“張門三才子”,受張問陶影響巨大。
繪畫
張問陶的繪畫亦集明四大畫家(沈周、唐寅、文征明、仇英)之技藝精華而揮筆自如、線條流暢,工筆精湛、韻味宏厚,技藝一絕、別具風格。畫山——險峻陡峭。畫樹——枝粗葉茂。畫面清爽,工筆水墨相間,圖紋轉折如行云流水,圖文并茂。如《深山隱居圖》。
詩學主張
張問陶主張詩歌應寫性情,有個性:“天籟自鳴天趣足,好詩不過近人情”(《論詩十二絕句》),“詩中無我不如刪,萬卷堆床亦等閑”(《論文八首》)反對模擬:“文章體制本天生,祗讓通才有性情。模宋規(guī)唐徒自苦,古人已死不須爭。”(《論詩十二絕句》)他的詩論與性靈說相吻合,為袁枚所稱賞。袁枚譽張詩“沉郁空靈,為清代蜀中詩人之冠 ”,又夸其具“倚天拔地之才”,視為“八十衰翁生平第一知己”(《答張船山太史》)。其原因在于張問陶不僅才華橫溢、創(chuàng)作成績斐然,而且其思想觀念與詩學觀點同袁枚頗多相通之處,成為嘉慶時期性靈派的重鎮(zhèn),與乾隆時期性靈派的代表人物袁枚、趙翼鼎足而三,占據(jù)乾嘉性靈派殿軍的地位。
張問陶沒有論詩專著與文章,但其《船山詩草》卻收有數(shù)十首論詩詩,可供我們窺探其論詩要旨。綜觀張問陶論詩,可知其詩學觀與袁枚性靈說笙磬相應,又不乏獨到之見。張問陶堪稱性靈派獨具特色的詩論家。
張問陶論詩一再標舉“性靈”,可見其主性靈之旨。如“性靈偶向詩中寫”(《正月十八日……絕句志之》),“傳神難得性靈詩”(《梅花》),“同無青白眼,各有性靈詩”(《冬日》),“濃抹山川寫性靈”(《題子靖〈長河修禊圖〉》),“筆墨有性靈”(《戊辰日依竹堂感懷》)等等,不一而足;尤其是“愧我性靈終是我”(《頗有謂予詩學隨園者,笑而賦此》)之句,更顯示其與袁枚“獨抒性靈”(《隨園詩話補遺》卷四)說在本質上是一致的。袁枚“獨抒性靈”之性靈說內涵是強調創(chuàng)作主體應具真情、個性、詩才三方面主觀因素。張問陶論詩要義一方面與此相通,一方面又有補充與發(fā)展。
袁枚性靈說最重真性情,所謂“性情得其真”(《寄程魚門》),“情以真而愈篤”(《答尹相國》)。張問陶重性靈亦以真性情為創(chuàng)作要旨。首先,他強調創(chuàng)作者必須具備真情實感,有真性情要抒發(fā)。因此稱“詩人原是有情人”(《題屠琴隖論詩圖》其六)、“好鳥鳴春尚有情”(《論詩十二絕句》其八),因為“有情”才能寫出真詩,所謂“熱腸涌出性情詩”(《贈徐泰征》)是情與詩因果關系的生動說明。其次,他指出表現(xiàn)真性情是詩的本質,云“好詩不過近人情”(《論詩十二絕句》其十二),“自磨碎墨寫天真”(《代啟答畢秋帆先生并上近詩一卷》),“不寫性靈斗機巧,從此詩人賤于草”(《題法時帆式善前輩詩龕向往圖》),所謂“人情”、“天真”、“性靈”,皆指“詩緣情”(陸機《文賦》)之本質而言。因為主情,故與袁枚一樣批評肌理派翁方綱以考據(jù)為詩,稱“何苦顢頇書數(shù)語,不加箋注不分明”(《論詩十二絕句》其八)。翁氏“誤把抄書當作詩”(袁枚《仿元遺山論詩》),已遠離詩抒情之正軌。張認為,詩情不是從“古人書”中所能得到的,而是從生活閱歷、社會實踐中產生的,故云:“寫出此身真閱歷,強于饤饾古人書!保ā墩撛娛^句》其三)又云:“關心在時務,下筆唯天真!保ā蛾愂a山舍人……限五古》)這一觀點對袁枚性靈說所謂“神韻是先天真性情”(《答李少鶴》)、“但肯尋詩便有詩,靈犀一點是吾師”(《遣興》)之主觀唯心因素是一種補救。另外,就“情”本身而言,袁枚強調其真,尤重“情所最先,莫如男女”(《答蕺園論詩書》),與理相離。這有其思想解放的意義,但亦有忽視情之美與善的弊病。張問陶主情,既重視其真,亦兼顧其真與善,故云“古人懷抱有真美”,“惡詩盡有真情境,忍與風花一例刪”(《重檢記日詩稿自題十絕句》)。這一觀點比袁枚要合理、全面。
張問陶于強調真性情的同時,還標舉“氣”:一曰真氣,二曰奇氣!冻啥枷娜张c田橋飲酒雜詩》云:“有情那可無真氣?”即明確提出真氣與真情相輔相成的觀點。如果說真情是詩的血肉,真氣則是詩的筋骨,更是詩的精神力量,有情無氣仍難見詩人之真本色。此“氣”從詩人角度而言,是孟子所謂的“浩然之氣”(《孟子·公孫丑上》),具有剛正的氣質、人格的力量。從詩的角度而言,則是具有一種勁健的風骨、壯美的氣勢。張氏重視氣,就是重視詩人的品格、氣質的修養(yǎng),從而賦予詩作以氣勢!度A陰客夜讀卷施閣詩文懷稚存》又標舉“奇氣”:“死有替人應屬我,詩多奇氣為逢君!薄捌鏆狻笔侵冈娙说姆欠病⒖穹诺臍赓|,一種浪漫精神。這與張問陶的個性特征相關。張問陶論詩重氣,當受到摯友洪亮吉的影響,洪氏《北江詩話》即將“氣”與性、情等相提并論,作為“詩文之可傳”的重要因素之一,皆意在針砭某些性靈詩輕佻滑易、缺乏氣骨之弊,亦是對袁枚性靈說之補救。
張問陶于性靈特別強調“我性靈終是我”,這是同袁枚性靈說推重“作詩不可以無我”(《隨園詩話》卷七)一樣張揚個性、崇尚創(chuàng)作的獨創(chuàng)性。為此張問陶宣稱:“自吐胸中所欲言,那從得失爭千古”,“浮名未屑以詩傳,況肯低頭傍門戶!”(《題方鐵船工部元鹍詩兼呈吳谷人祭酒》)意謂詩人應該獨抒性靈,自出機杼,詩中有人。為此又從反面強調:“詩中無我不如刪,萬卷堆床亦等閑。”(《論文八首》其七)所謂“詩中無我”即缺乏個性、因襲他人,清代乾嘉詩壇之擬古者正是“詩中無我”的典型,為此張問陶譏云:“模宋規(guī)唐徒自苦,古人已死不須爭”(《論詩十二絕句》其十),“規(guī)唐模宋苦支持,也似殘花放幾枝。鄭婢蕭奴門戶好,出人頭地恐無時。”(《題屠琴隖論詩圖》)矛頭指向沈德潛、厲鶚這些規(guī)唐模宋者,并認為依傍門戶是不會出人頭地的。與模擬者相反,性靈派皆主創(chuàng)造,以表現(xiàn)自己的真情與個性,張問陶亦云:“土飯塵羹忽嶄新,猶人字字不猶人”,“《咸英》何必勝《簫韶》,生面重開便不祧”。(《論詩十二絕句》)所謂“斬新”、“生面重開”就是詩人所推崇的創(chuàng)造精神,只有做到“不猶人”,才能寫出“我”之“性靈”,自成一家。
張問陶重性靈亦如袁枚一樣重詩人之靈性,或曰詩才,并略有闡發(fā)。詩人有靈性表現(xiàn)之一是創(chuàng)作之際易產生靈感,無須雕肝鏤腎、生寫硬湊。《論詩十二絕句》其四、其五云:“憑空何處造情文,還仗靈光助幾分。奇句忽來魂魄動,真如天上落將軍!”“躍躍詩情在眼前,聚如風雨散如煙。敢為常語談何易,百煉功純始自然。”采用生動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詩人創(chuàng)作產生的靈感現(xiàn)象。前引張問陶關于創(chuàng)作要有“自身真閱歷”的觀點,亦即是“不憑空”;但創(chuàng)作還須借助“靈光”即靈感。二詩寫出靈感降臨“忽來”的突發(fā)性、“驟得”的短暫性,以及思維的活躍性,“詩情躍躍”指感情激動,而且想象豐富,所謂“提筆便存天外想,神龍鱗爪破空來”(《題屠琴隖論詩圖》)。此外靈感乃自然而生,不可強求,所謂“詩為無心如拾得”(《成都夏日與田橋飲酒雜詩》)。可見張問陶對靈感的認識還是比較全面深入的。
對于詩歌的審美特征,袁枚性靈說要求靈活、有生趣、風趣,張問陶則主張空靈、有真趣,二者頗為接近,但亦有區(qū)別。張《題屠琴隖論詩圖》云:“一片神光動魂魄,空靈不是小聰明!痹吨⒅匾庀蟮撵`活有趣,就跡近于“小聰明”,而張問陶之重“空靈”,內涵要廣,它不僅要求意象靈動,而且追求意境深、韻味長,是一種高境界,故又稱“詩到空靈藝始成”(《孟津縣寄陳理堂》)。為達空靈之境,在藝術表現(xiàn)上注重以白描之筆勾勒意象,不堆砌典故;于創(chuàng)作心境則要求自然純真、擺脫動利!墩撛娛^句》其六云:“想到空靈筆有初,每從游戲得天真。笑他正色談風雅,戎服朝冠對美人!闭f明空靈之境非滿腦子禮教、一味“談風雅”者所能達到,而必須出自于自然“天真”。另外,“天趣”、“真趣”亦與雕鑿無緣,同擬古、考據(jù)之作亦不相干。對詩歌語言乃推重自然、質樸的“常語”,所謂“敢為常語談何易,百煉工純始自然”(《論詩十二絕句》其五),這與袁枚“家常語入詩最妙”(《隨園詩話補遺》卷一)、“口頭語,說得出便是天籟”(《隨園詩話補遺》卷二)的觀點相近。
張問陶的詩學觀點由于表達形式的限制,比較粗略,遠不及袁枚《隨園詩話》、詩序等論詩專著觀點闡述得詳盡周全,范圍亦不如袁枚性靈說廣泛。但其要旨與袁枚性靈說屬同調,性靈說的基本精神亦都具備。不過,張問陶的性靈說是嘉慶年間的詩論,張問陶亦有其獨具的個性、思想,因此與袁枚又有差異。難能可貴的是,這種差異實為對袁枚性靈說不足或弊端的補救,從而使性靈說有所發(fā)展。這是張問陶詩論的新貢獻。
為了弘揚問陶詩風,四川省蓬溪縣成立了問陶詩社,有會員100余人,定期出版社刊《問陶新韻》。
一代詩宗
中國歷史悠久,詩人輩出,多如繁星。因受規(guī)模和條件限制,能寫入文學史的詩人,是極少的。以清代詩人為例,正處在籌備階段的《全清詩》,“初步測算作者總數(shù)約為十萬家,成書則當在一千冊以上!苯诵焓啦嫛肚逶妳R》,收清代詩人6100余家,得詩27000余首。而能進入《中國文學史》的清代詩人只占《清詩匯》詩人總數(shù)的千分之三、四。中國社科院編三卷本《中國文學史》論及的清詩人僅16人;游國恩等主編的《中國文學史》論及的清詩人僅19人;劉大杰《中國文學發(fā)展史》,論及清詩人也只有28人。如此之少的清代詩人入《中國文學史》,而張船山即為其中之一,足見船山在清詩史上的重要地位了。
在各種通行清詩選本中,船山詩也占有突出地位。清代光緒五年(1879)刊印的《國朝全蜀詩鈔》(孫桐生輯選),規(guī)模宏大,體制精嚴,是清代蜀選本中集大成者。該書共64卷,計選詩人362人,存詩5900余首,其中張船山詩入選最多,獨占6卷,入選詩作近600首,已是《船山詩草》的五分之一,占《國朝全蜀詩鈔》的十分之一,“猶以未獲盡登為憾!笨梢姶皆趯O桐生的心目中是大頭,就全清詩人而論,蜀詩人中能躋身于第一流的,也只有張氏一人而已。李朝正先生云:“乾嘉年間的性靈派在華夏擁有詩人之眾,是過往的許多詩派無法比擬的,而巴蜀詩人恰恰是通過張問陶的作用,直接或間接地帶領一批詩人,影響著一批詩人。因而,活躍在詩壇,齊集在張問陶周圍的蜀中詩人都崇尚性靈,……形成了眾星拱月、群星燦爛之勢,迎來清代巴蜀詩歌中最為壯觀的黃金時代。”
近人徐世昌輯《清詩匯》,計200余卷,是清詩選本中影響大、聲望高者。該書入選船山詩37首,為蜀中詩人入選最多者。其他蜀中詩人,如李調元入選4首,彭端淑1首,費密8首,張問安11首,卓秉恬1首,劉沅1首,張鵬翮2首,劉光第7首……。在乾嘉時期全國性詩人中,張船山入選量僅次于袁枚(41首),而高于其他乾嘉著名詩人,如黃景仁34首,洪亮吉33首,蔣士銓27首,趙翼22首,宋湘9首,舒位25首,吳錫麒13首,孫原湘23首,郭頻伽14首,姚元之10首,石韞玉6首,王曇4首,黃丕烈1首,顧翰9首,王學浩6首,王芑孫19首,崔旭5首,屠倬9首,楊芳燦17首,黎簡34首,陳文述5首,吳嵩梁5首,朱文治9首……?梢姡皆谇卧妷匚恢@赫。
當代著名清詩選本,也給船山崇高地位。如錢仲聯(lián)《清詩三百首》(1985年岳麓書社版),選張船山詩3首,僅低于袁枚(5首),而高于趙翼(2首),蔣士銓(未選)、洪亮吉(1首)、吳錫麒(2首)等人。陳祥耀《清詩精華》(199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選張船山詩8首,比乾嘉其他詩人多,如袁枚7首,宋湘4首,蔣士銓4首,洪亮吉3首。李夢生《律詩三百首》(200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選張船山律詩3首,高于袁枚(2首)、趙翼(2首)、龔自珍(2首)。該書中選清詩人3首及以上者僅10人,船山即其一,可見張船山是清代律詩寫得最好的十大詩人之一。
出版的清代詩歌史及辭典,如朱則杰《清詩史》、嚴迪昌《清詩史》、霍有明《清詩史》、劉世南《清詩流派史》、錢仲聯(lián)主編《清詩紀事》、《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清代卷)、胡傳淮《張問陶年譜》《張問陶研究文集》等,都給了張船山以充分的肯定。
楊世明先生在《巴蜀文學史》(巴蜀書社2003年版)中,列專節(jié)以《性靈派大家張問陶》為題,評述船山詩作及貢獻,并云:“乾嘉時期是清代巴蜀文學最繁榮的時期……。這一階段最輝煌的一頁,是產生了大詩人張問陶!庇终f:“從漢代以來,巴蜀出產了司馬相如、揚雄、陳子昂、李白、蘇洵、蘇軾、蘇轍、虞集、楊慎、張問陶這十大文學家,他們都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名人。迄今為止,幾乎任何中國文學史,都要對上述十人的文學成就作出介紹。”
張船山是詩、書、畫三絕奇才,當時名震海內、群相斂手,有的詩人寫詩作文,自愿化為婦人,為他效力,甚至作為他的妻妾侍奉他。其詩作,對后世影響深遠。晚清詩人易順鼎(1858-1920),幼奇慧,有神童之目,詩作多至萬首,“自謂為張船山后身”。南社詩人柳亞子(1887-1958),有詩云:“猛憶船山詩句好:白蓮都為美人開!绷簡⒊凇讹嫳椅募分校v述了張船山在山東任主考的故事;《海上花列傳》中,寫不少人照張船山詩意做詩;張恨水在小說《春明外史》里,讓主人公楊杏園步和了張船山的八首七律《梅花》詩,引得人們紛紛尋找《船山詩草》來讀?梢,船山詩影響之大。
著名古代文學研究專家、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劉揚忠先生在《張船山全國學術研討會綜述》中說:“張船山不單是西蜀詩人之冠,而且是清代中期全國詩人之冠,對他進行研究,繼承他的文學遺產,乃是全國學者的分內之事。”龍洲劍客在《煙波誰識舊船山》中說:“張船山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應當是不輸于思想史上的王船山!薄跋髲垎柼者@樣一往情深地在詩歌中傾吐自己最真誠的生命感悟的人,古往今來恐怕也不多吧!在他之前有杜工部,在他之后只有郁達夫!薄啊胰蠹摇,從袁枚到趙翼、蔣士銓,無論在才氣還是詩歌的造詣上都未必一定勝過張問陶。”“就詩論詩,張問陶是絕對不輸于‘三家’的”;“張問陶在詩界中就象金庸武俠小說里獨立于正統(tǒng)門派之外時隱時現(xiàn)的絕頂高手,別人只能偶爾識得其蹤跡,卻少有人有耐心與誠心去探尋他的蹤影!敝麑W者張永義在《感傷時代的人生幻滅——讀<船山詩草>》中說:“恰恰是黃仲則與張問陶(字仲冶,號船山)代表了清朝中葉的最高詩歌水準。正如同一時代的德語文學有歌德與海涅,如果18世紀封閉的國內文壇,失去了‘二仲’的痛飲高歌,那么,我們的閱讀一定會顯得枯燥無味!薄拔矣X得生活在十八、十九世紀之交的張問陶,處境更艱難,他的內心所體會到的深層幻滅感比起我們這些200年后敲擊鍵盤的文人要更具體更疼痛,因為那是整個封建王朝的夕陽殘照,他把墨汁和膽汁混合,輕輕一抹,給那個感傷的時代畫上了蒼涼的休止符!贝四瞬豢。[7] 綜上所述:張船山在清代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不僅是清代蜀中詩冠,也是清代乾嘉詩壇大家,一代詩宗,是清代第一流的詩人和著名詩學理論家,是性靈派后期的主將和代表人物。
以上摘自胡傳淮《芻議張船山在清詩史上的地位》一文(發(fā)表于《西華大學學報》2005年04期)。
- 1、《曉行》 人語夢頻驚,轅鈴動曉征。飛沙沉露氣,殘月帶雞聲。客路逾千里,...
- 2、《讀《桃花扇》傳奇偶題八絕句(選—)》 竟指秦淮作戰(zhàn)場,美人扇上寫興亡。兩朝應舉侯公子,忍對桃花說李...
- 3、《出峽泊宜昌府(四首選一)》 萬山回首太陵(山旁)嶒,此日余生問最能。送盡奇峰雙眼豁,江天...
- 4、《望太白山》 形勢抗西岳,尊嚴朝百靈。雪留秦漢白,山界雍梁青。鳥道欺三峽,...
- 5、《蘆溝》 蘆溝南望盡塵埃,木脫霜寒大漠開。天海詩情驢背得,關山秋色雨中...
- 6、《瞿塘、巫峽》 瞿塘蟠大壁,巫峽削千峰。處處奇相敵,山山妙不重。詩隨林壑變,...